禪宗問答 (59)《金剛經》的三句義與禪門料簡 (一之二)

禪宗問答 (59)《金剛經》的三句義與禪門料簡 (一之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一之二、即非邏輯 (續)

對於《金剛經》的三句格式,一種似是而非的解讀 (仍屬「即非邏輯」) 如下:

第一句、乃從「緣起無自性」、即俗諦的角度、看待某事物,而假名其為A;

第二句、則從「空」、即真諦的角度、看待該事物,否定A 具有真實存在的實體與自性;

第三句,強調該事物在「空」中、雖不可得且無自性,但不妨礙其在「緣起」中的假名運用,從而「統一」真諦與俗諦。

舉例說明:

01.「佛說我,即非我;是名我」:

第一句 (緣起無自性):先從因緣邊,即俗諦角度觀之,凡夫因不明瞭「緣起無自性」之理,堅執有「我」的實體與自性;實則,「我」、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而成的組合物,不具獨立恆常的實體,其中,亦無真實存在的自性,但隨因緣和合而生滅變化;依此,「我」、乃是名言假立的擬制;儘管如此,在因緣和合的現象界中,假名「我」仍是輪迴與決意的主體,承擔業力的運作,也提供了修行的契機;

第二句 (空):再從自性邊,即真諦角度觀之,「我」、不具有真實存在的實體與自性,而是不可得且無自性;「我」在本體界的本質、原是「空」的,但為因緣和合所生的假象;然則,「空」並非斷滅、或純然虛無,乃是指「我」在本體界的「不存在」,此即「無我」之意;

第三句 (統一真俗二諦):雖然,在真諦中、「我」不可得、亦無自性,但不妨礙在俗諦中、運用假名「我」、發揮一定功能,這稱為:是名「我」;例如,眾生基於「無我」思維、憑藉假名「我」、可以探尋自我與世界之關係,從而解除對於自我、事物、或情感的過度依附,而以更為廣闊自在的心態看待人生。

02.「佛說色,即非色;是名色」:

第一句 (緣起無自性):先從因緣邊,即俗諦角度觀之,凡夫因不明瞭「緣起無自性」之理,堅執有「色」的實體與自性;實則,感知世界的「色」,如形狀、顏色、質地等,僅在因緣和合的條件下顯現,不具獨立恆常的實體,其中,亦無真實存在的自性,但隨因緣和合而生滅變化;依此,「色」、亦是名言假立的擬制;儘管如此,假名「色」、仍可依因緣和合、與「名」結合、形塑完整的生命;

第二句 (空):再從自性邊,即真諦角度觀之,「色」、不具有真實存在的實體與自性,而是不可得且無自性;「色」在本體界的本質、原是「空」的,但為因緣和合所生的假象;然則,「空」並非斷滅、或純然虛無,乃是指「色」在本體界的「不存在」,此即「無色」之意;

第三句 (統一真俗二諦):雖然,在真諦中、「色」不可得、亦無自性,但不妨礙在俗諦中、運用假名「色」、發揮一定功能,這稱為:是名「色」;例如,眾生基於「無色」思維,既避免堅執假名「色」具有實體與自性、亦不致陷入純然的虛無,即便徜徉青山綠水、仰觀日月星辰,仍能時刻保持「無常」的觀察與體悟。

但實際上,「緣起無自性」本身、已涵蓋了緣起事物、即假名A、分別在因緣、和自性角度之完整闡述,而「空」、亦已充分揭示了該緣起事物A 之實體與自性、原是「空」的;二者、並非相異視角的互補關係、而是相同意義的兩種不同表述,是用語之異、而非本體與現象的本質之別;是以,前述的錯誤解讀、並未賦予A 更深刻的意涵,而不過是原地踏步般操作詞語的同義反覆罷了。

要統一本體與現象,前提須是一句的陳述內容、落在本體界範疇,另一句的陳述內容、落在現象界範疇,相異的本質、方有統一之可言;倘若,如中觀派論師所主張、完全否認有任何存於本體界的事物,則緣起無自性、空、無我、無常等表述、僅僅是名相的轉換而已,既然,如彼所言,事物在本體界的本質、原是「空」的,則無統合之可能,如此,又焉有名相轉換之意義呢?難道,明瞭「無自性」之理、不必實地修行,就能藉由體悟「一切皆空」、而放下一切執著嗎?

觀世音菩薩在「照見五蘊皆空」之剎那,即已「度一切苦厄」、「遠離顛倒夢想」、並證悟「究竟涅槃」,而不是在理解「緣起無自性、一切皆空」的道理後,還要再努力消除執著、才能得到「涅槃」的覺悟體驗;「空」、是修行的結果、而非起點。

好比,有人說:「真正的寶藏 (佛性) 藏在崇山峻嶺之巔,為了得到寶藏,必須努力不懈地攀登那座山 (無明)。」

另一種說法則是:「貧窮感 (假名) 原是虛妄執著,所有事物、包括感受、皆為因緣和合、而無自性,執著的根基、根本不牢固;若抱持以上觀點 (空)、再努力消除執著,最終,即得感受到貧窮感的解脫 (涅槃)。」

倘若,採取後者之說,則努力不懈地攀登、以得到真正寶藏 (佛性) 的現實性、便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乃是在抱持緣起觀點 (空)、消除執著後、所獲得同等虛妄的貧窮感之解脫感 (涅槃)。

難道,諸佛的意旨僅止於此?

在中觀派之理解,「涅槃」並非永恆不變的實體,而是透過對於緣起法則之理解與領悟、所感受的「覺悟體驗」;該體驗本身、既同樣無常、變易、且假立,自然不應視為真實的存在。

如果,「涅槃」僅是覺悟的體驗,亦受無常、變易、且假立性所支配,那麼,將其視為最終的解脫、妥適嗎?又或者,是否存在更為根本的本質樣態,使覺悟不再是須臾幻滅的體驗感受、而是永恆且超越的純粹境地之洞見與徹悟呢?

凡夫的理解與領悟、往往有顯著的差異:

以一朵花為例,對某些人而言,花、僅是供人賞玩的物品之一;對於知識較為淵博的人來說,花、不只是視覺享受的載體、更是大自然孕育的生命、見證生態循環的奇妙運行。

對於生物學家,他著眼的、或許並非花瓣的美麗、而是具生物學意義的生殖器官、承載植物繁衍後代的使命;對於藝術家,一朵花可能象徵永恆的美;對於哲學家,一朵花或許能啟迪他關於宇宙人生的思考。

各人依據自身經驗、知識背景、觀察視角,賦予一朵花截然不同的意涵;於是,一朵平凡的花,便成為折射不同認知世界的多棱鏡。

而《金剛經》所欲闡明的,則是佛的觀點和凡夫的觀點之不同:

凡夫的理解與領悟、雖有層次淺深之別、亦受專業背景之影響,但在佛 (覺)、與凡夫 (不覺) 之間,卻有一條明確而清晰的界線 — 將「悟」與「迷」區隔在截然劃分的兩邊。

有一則著名的故事:

一天,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起一朵金色優曇婆羅花 (A) 示眾,會中大眾、皆默然無語,唯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於是,佛陀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今付囑摩訶迦葉。」

迦葉究竟洞見徹悟了什麼,以至破顏微笑呢?難道不正是和佛陀曾經洞見徹悟毫無二致的、永恆且超越的純粹境地 (〇) 嗎?那純粹之境地、並非指向遙遠的他方、而是恰恰處在這一朵金色的優曇婆羅花之上,對此,佛陀也報以微笑、並讚許地說:「是名金色優曇婆羅花 (A〇)。」

符號表示、即:

「A;〇,A〇」

avatar-img
enlight03的沙龍
0會員
75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