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險聽起來像是「存錢順便賺利息」的好東西,但其實裡面藏了不少坑。很多人買了才發現,報酬率根本追不上通膨,甚至解約還要倒貼,跟業務員當初講的完全不一樣啊!
你是不是也覺得很困惑:儲蓄險到底該不該買?還是說,有其他更好的理財工具可以選?別急,接下來我們就來一一拆解這些問題,讓你不再被話術騙得團團轉!
但你知道嗎?儲蓄險的「保障功能」其實也很有限,為什麼很多人買了之後還得再買一份純保障型保單?這中間到底有什麼貓膩?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身邊總有人推薦你買儲蓄險?它到底是保險還是存錢工具?其實,儲蓄險就像是「強迫你存錢的小幫手」,特別適合那些存錢總是三分鐘熱度的人。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儲蓄險的基本概念,讓你一次搞懂它的功能!
儲蓄險簡單來說,它就是一張「存錢為主、保險為輔」的保單。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有保險外殼的存錢筒」——你定期存錢進去,期滿後可以拿回本金加利息,順便附帶一點點保險保障。
舉個例子:假設你買了一張6年期的儲蓄險,每個月固定存3000元,6年後保險公司會給你一筆錢(本金+利息)。如果這期間你不幸發生意外,保險公司也會給付一筆理賠金。但要注意,這筆理賠金通常不會太高,因為儲蓄險的重點是「存錢」,不是「高額保障」。
儲蓄險的設計初衷是幫你「強迫存錢」,而不是提供高額保障。這也是為什麼它適合以下兩種人:
不過,儲蓄險的保險功能通常很陽春,保障金額也不高。所以如果你真的需要高額保障(例如家庭經濟支柱),建議還是要另外買純保障型的保險,才能確保意外發生時有足夠的理賠金。
儲蓄險最大的特色就是「強迫儲蓄」,尤其適合以下情境:
不過,儲蓄險也不是完全沒缺點。它的資金鎖定期長,缺乏彈性,萬一臨時需要錢,提前解約可能會虧損。所以,在購買之前,一定要先問問自己:這筆錢未來6年內會不會用到?如果答案是不確定,或許你該考慮其他更靈活的儲蓄工具。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好奇:儲蓄險的利率到底怎麼算?為什麼有人說它比定存划算,有人卻說根本不值得買?接下來我們就來揭開這個謎底!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些人買儲蓄險可以穩穩賺錢,有些人卻覺得「好像沒賺到什麼」?關鍵就在於你懂不懂儲蓄險的利率與報酬率怎麼算!今天我們就用最簡單的方式,帶你搞懂這些數字背後的秘密,讓你下次看到保單時,不再一頭霧水。
首先,我們來聊聊「預定利率」。這就像是保險公司跟你說:「嘿,我預估這筆錢投資下去,每年保底可以賺這麼多。」聽起來很美好對吧?但要注意,這只是「保底」!所以基本上賺不了太多。
預定利率通常會寫在保單上,但它不代表你實際拿到的錢,只是保險公司的一個參考值。所以別被高預定利率沖昏頭,實際拿到多少才是重點!
接下來是「宣告利率」,這才是你真正關心的數字!宣告利率是保險公司根據實際投資表現,每年公布的利率。白話來說,就是「今年賺了多少」。這個數字會每年浮動,可能比一開始投保時高,也可能低。
所以買儲蓄險時,別只看預定利率,宣告利率的歷史表現更重要。如果一家保險公司的宣告利率一直很穩定,那這張保單的可靠性就高很多。
最後,我們來談談「IRR」(內部報酬率)。這可能是最讓人頭痛的名詞,但其實沒那麼複雜!IRR就是把你的保單從頭到尾的現金流(比如你繳的保費、領回的錢)全部算進去,得出一個「平均年化報酬率」。
簡單說,IRR就是告訴你:「這張保單到底划不划算?」如果IRR比銀行定存高,那這張保單可能值得考慮;如果低於定存,那你可能得再想想了。
不過,IRR的計算有點複雜,通常需要靠試算表或請業務員幫忙算。但沒關係,你只要記住:IRR越高,代表這張保單的「真實報酬率」越好。下次看到保單時,記得問問業務員:「這張保單的IRR是多少?」這樣你就能更清楚自己到底賺不賺。
說到這裡,你有沒有發現儲蓄險的利率和報酬率其實沒那麼難懂?但你知道嗎?除了這些數字,儲蓄險還有一些「隱藏版風險」需要注意。下一段我們就來聊聊,買儲蓄險前一定要知道的風險與注意事項!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些人買了儲蓄險後反而後悔了?明明聽起來是個穩賺不賠的好工具,怎麼會有人賠錢呢?
其實,儲蓄險雖然穩健,但就像任何投資一樣,它也有自己的「地雷區」,如果不小心踩到,可能會讓你的理財計畫大打折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儲蓄險的風險與注意事項,讓你避開這些陷阱,聰明理財!
想像一下,你買了一張儲蓄險,原本打算放個10年,但突然急需用錢,只好提前解約。這時候你可能會發現,拿回來的錢比當初繳的保費還少!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儲蓄險的前幾年,保險公司會扣掉一堆費用,像是業務佣金、行政成本等等,這些錢都是從你的保費裡扣的。如果你太早解約,這些費用還沒攤平,當然就會虧本啦!所以,買儲蓄險之前,一定要問自己:「這筆錢我真的可以放這麼久嗎?」
儲蓄險的報酬率通常跟「宣告利率」掛鉤,而宣告利率又會隨著市場利率波動。簡單來說,如果市場利率一直降,你的儲蓄險報酬也可能跟著縮水。
這就像你去銀行存定存,利率降了,利息也會變少一樣。雖然保險公司不會讓你的報酬變成負的,但如果市場長期低利率,你的儲蓄險可能就沒有當初想像的那麼「香」了。所以,別只看現在的利率,也要想想未來可能的變化喔!
儲蓄險最大的特色就是「強迫儲蓄」,但這也是它的雙面刃。一旦你把錢放進去,通常要等個6年、10年甚至更久才能拿回完整的本金和利息。這段期間,如果你臨時需要錢,可能會面臨兩難:要嘛咬牙撐下去,要嘛認賠解約。對於習慣靈活運用資金的人來說,這種「鎖死」的感覺可能會讓人很焦慮。
所以,在買儲蓄險之前,先盤點一下自己的財務狀況,確保這筆錢真的是「閒錢」,不會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那香港的儲蓄險是不是就沒有這些問題?」別急,我們接下來就要聊聊香港儲蓄險的3大優勢,看看它如何解決這些理財痛點!
「錢放銀行利息低到可憐,買股票又怕賠錢,難道就沒有兩全其美的理財方式嗎?」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擾,那香港儲蓄險可能就是你的救星!它就像是一個「穩穩賺」的理財工具,既能讓你避開股市的驚濤駭浪,又能讓你的錢不被通膨吃掉。
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香港儲蓄險的3大優勢,為什麼它能成為保守型投資者的首選!
首先,香港儲蓄險的報酬率通常比台灣的同類型保單更高。這是因為香港的金融市場更國際化,保險公司可以投資在全球的優質資產上,所以能提供更具競爭力的利率。
舉例來說,台灣的儲蓄險利率可能只有1~2%,但香港的儲蓄險可能達到5~6%甚至更高。別小看這3~4%的差距,長期累積下來,你的錢會多出好幾桶金!而且,香港儲蓄險的分紅績效通常也會隨著市場調整,讓你的報酬更有機會往上衝。
再來,香港儲蓄險的資金運用方式更靈活。台灣的儲蓄險常常綁得死死的,提前解約可能會虧本,但香港的儲蓄險通常有「部分提領」的功能。
也就是說,如果你臨時需要一筆錢,可以只提領一部分,剩下的錢繼續滾利息,不用全部解約。這對於需要資金周轉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
另外,香港儲蓄險的繳費年期也比較多元,你可以選擇一次繳清、2年、5年或10年繳,完全根據你的財務狀況來規劃。
最後,香港儲蓄險多以美元計價,這在抗通膨上特別有優勢。大家都知道,新台幣的購買力會隨著時間下降,但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相對穩定許多。
如果你的保單是以美元計價,等於是把錢放在一個更堅固的籃子裡,長期下來不僅能保值,還有機會因為匯率變動而賺到額外的收益。尤其現在全球通膨壓力大,美元資產更是許多人的避風港。
👉 加入港保一哥Line社群討論,讓專業顧問幫你找到最適合的香港儲蓄險方案!
看完這篇文章,你是不是對儲蓄險有了全新的認識?我們從最基本的儲蓄險概念開始,聊到利率怎麼算、有哪些風險要注意,最後還介紹了香港儲蓄險的獨特優勢。就像幫你上了一堂完整的理財課,把儲蓄險的裡裡外外都拆解給你看!
說真的,在這個什麼都漲、就是薪水不漲的年代,找到一個能讓錢安穩長大的地方真的很重要。台灣的儲蓄險雖然穩,但利率實在讓人提不起勁;股票雖然可能賺得多,但心臟要夠強才行。香港儲蓄險剛好卡在中間那個甜蜜點——比定存賺得多,又比股票穩得多,就像理財界的「黃金比例」。
我知道你可能還在猶豫:「真的適合我嗎?」、「會不會很麻煩?」這些問題都很正常。但想想看,與其讓錢在銀行帳戶裡慢慢被通膨吃掉,或是每天提心吊膽看股市漲跌,為什麼不給自己一個更聰明的選擇?
香港儲蓄險的彈性設計,讓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況調整,不用被綁得死死的,這不就是我們最想要的理財方式嗎?
👉 加入港保一哥Line社群討論,讓我們專業的顧問團隊幫你量身打造最適合的儲蓄計畫,一起對抗通膨、穩穩累積財富!
認識香港保單:
【2025】儲蓄險比較:台灣 vs. 香港,20 年後收益差多少?
香港保單 vs 境外保單,原來這樣買最安全?一篇文章破解詐騙迷思!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