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總是順風
有時逆風更快
難免大浪阻撓
面對濃霧必須謹慎
就算暴雨也會過去
廚師西爾弗笑聲淹沒船艙
老漁夫聖地牙哥邊喝萊姆酒
邊聽著亞哈船長聊起莫比敵
成功或失敗都不在了
當下就盡情盡興痛快淋漓吧
小學三年級家裡有了放影機,就開始喜歡看電影。當時看過最多次的,是約翰屈伏塔主演的《火爆浪子》,長大後看到印度電影,特別是阿米爾罕的歌舞片,就覺得那唱唱跳跳的穿插,特別親切。
之後幾乎每天都租錄影帶,從席維斯史特龍、阿諾史瓦辛格的動作片,看到李修賢、周潤發的警匪槍戰片,當然少不了日本動畫──《七龍珠》、《北斗之拳》等等。好萊塢的A級電影根本不夠看,看了一堆B級片,有些現在根本找不到了。
十五歲開始,就常常單獨去電影院,一整天看六、七部電影習以為常。後來裝了第四台,看得更誇張,大概廿五歲後,所有電影台,任何時間打開,畫面出現不到一秒鐘我就知道是哪部片。
廿多歲開始重新認識臺灣歷史,也開始重溫《大國民》、《推手》、《悲情城市》等老片,感觸很深,常常看到噙淚,雖然我看電影很常哭,連《獅子王》、《花木蘭》等卡通都哭,跟狗有關的電影更是稀哩嘩啦。
覺得《海角七號》是臺灣電影再一次地振興──外行可以看喜劇、熱血,內行則挖掘歷史性、社會性。後來的《賽德克‧巴萊》我覺得可以重拍,拍得更好,至少像《KANO》那麼洗鍊。非常喜歡李安,每部片都愛,看最多次的是《臥虎藏龍》。
近幾年最受感動的是「鋼鐵人」系列、「復仇者聯盟」3、4,為了漫威還買了迪士尼+,不過很多字幕、配音根本是中國的,但中國又不能看迪士尼+,今年約滿不想續看了。希望漫威電影有臺語配音、臺灣的中文字幕。
看太多電影了,回顧起來肯定掛一漏萬,現在只想到這些。
剛剛看完李秉憲《終極對弈》,他的演技也太驚人,從《除暴突擊隊》的白幽靈,演到《魷魚遊戲》的黃仁昊/吳寧一,根本脫胎換骨,演誰是誰,很受震撼。
不知為何想到侯孝賢的長鏡頭,《戀戀風塵》、《刺客聶隱娘》等劇我都非常著迷。有次看到某部日本電影,很驚奇地覺得親暱、對味,後來才知道導演是枝裕和,他很崇拜候導──難怪拍攝風格那麼熟悉,又有日本電影獨特的氣息。
電影看多了,常能預知後來導演會怎麼運鏡,會怎麼使用蒙太奇,就會先按暫停跟太太說,料中了就很得意。
有想過為什麼沒從事電影相關的工作。小時候想開錄影帶出租店,但這個行業後來死掉了──我的另一個志向是賣綠豆湯──詩人綠豆湯。拍電影實在太累了,比畫畫更累。而且畫家頂多餓死,拍電影會被高利貸打死。作詩比較輕鬆,當街友也可以撿石頭在地上寫詩。
小時候很愛畫畫,後來不喜歡的原因之一,是在盲人重建院當志工後,覺得繪畫這種東西,幾乎可說是明眼人心盲的證據。
要回來談電影──覺得史特龍很厲害,沒有動作明星可以拍出三部系列電影,還自創劇本。從小學就很愛他,「藍波」系列、「洛基」系列都看過十多次。
也會去戲院看些藝術電影,畢竟電視台不太會播──媽呀!電影能聊的事情真多,明天要早起送機,不能再寫了。
我偏好的臺灣小說,早期如吳濁流、鍾理和,都看過全集,最愛《亞細亞的孤兒》。至於王禎和《伊會唸咒》、宋澤萊《打牛湳村》、李喬《兇手》等,更是如數家珍。還有歷屆的年度小說選、日本時代小說選,根本如獲至寶。還有後來的《逆女》、《默》、《沃野之鹿》、《小貓》等也玩賞不已。接下來想看完的是李喬「寒夜三部曲」、鍾肇政「臺灣人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