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中,「世間苦、空、無常」是一個永恆的真理。眾生避苦求樂之心皆同,這一深刻道理不僅適用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延伸至人與其他生命的相處之道,成為戒殺護生的根本思想基礎。
「換位思考」這可以視為是戒殺護生的核心理念。你想如何對待他人,就應先換位思考,看看自己能否接受。若自己不願接受痛苦與死亡,那麼其他生命亦然。一切有情眾生都珍惜自己的生命,都有求生的本能,都想逃避痛苦。當我們真正將心比心,就會明白戒殺護生的重要性。
孔子的「恕道」與生命關懷有什麼關連性?從前,子貢問孔子:「一生中若奉行一個法,該是什麼?」 孔子便傳授一個「恕」字,告訴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儒家思想雖未明確提倡素食主義,但其「仁民愛物」的思想也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孔子曾說:「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意為釣魚不用大網捕捉,打鳥不射棲息的鳥,體現了對生命的珍視與節制。
《入行論》云:「自與他雙方,惡苦既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護?」佛陀教導弟子持戒,其中首要一條即為「不殺生」。這是因為佛陀深知一切眾生都珍愛自己的生命,都希望活下去,都不願承受死亡的痛苦。
鬼子母愛吃小孩肉,常到人間抓小孩,活生生地當食物吃。人們受不了這種痛苦,紛紛向佛陀求救。
鬼子母有一千個兒子,她最疼愛的是小兒子。佛陀於是通過神變,將鬼子母的小兒子捉來,扣在自己的缽裡。
鬼子母回來發現小兒子失蹤了,特別著急,不吃、不喝、不睡,上天入地到處尋找,整整找了七天,卻依然沒有找到。後來,她聽說佛陀無所不知,就到佛陀那裡去哭訴。
佛陀說:「你有一千個兒子,才丟了一個就這樣難過。別的百姓只有兩三個孩子,甚至是獨生子,卻被你吃掉了。你想想人家的心情,是不是比你更痛苦?」
聽到這番話,鬼子母當下醒悟,在佛陀面前懺悔道:「我錯了,只要能讓我找到小兒子,我再也不吃別人的孩子了。」佛陀便把她的小兒子從缽裡放出來,還給了她。
這個故事可以延伸思考──當我們食用肉類時,是否想過那些被宰殺的動物也有母子之情?牠們的母親也會為失去幼崽而悲傷,幼崽也會因失去母親而恐懼。若能真正將心比心,自然會減少對其他生命的傷害。
鬼子母的故事不僅是關於換位思考的教育,更是戒殺護生的深刻啟示。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佛教徒常行放生,正是『將心比心』理念的實踐。放生不僅是解救生命的行為,更是一種自我教育──提醒自己尊重一切生命的權利,培養慈悲心與同情心。」
古德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若以此眼光看待一切有情,如何忍心傷害他們?甚至,六道輪迴中的眾生可能是我們過去世的親人,更應心生慈悲,戒除殺業。

──────────────
🌊觀音山 2025年3月12日~6月20日 搶救懷孕的海鱺媽媽 暨 春季 愛護海洋‧保育放流
✦ 我要護持響應▸ https://www.fazang.org/liferelease/
──────────────
❶ 觀音山 2025春季保育放流
|https://s.fazang.org/liferelease
❷ 2025母親節 搶救懷孕的海鱺媽媽
|https://s.fazang.org/savemotherfish
您的放生、護生善行,拯救億萬生靈!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