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性中那種精益求精的隱性心態,造就了便攜音響線材市場,百花齊放之景。
便攜音響組合使用的線材,就像橋樑般連接著播放器與耳機兩端,在輸送訊號時確保整個「旅程」是順暢的、完整的。橋樑的材質,結構,甚至路線的設定,對最終的聲音都會有不同影響。
我曾經是「玄學論」的支持者,就是認為投資線材的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換線材不如換耳機來得直接。直到我有幸認識了一位資深發燒友,聽過了他每一條上看幾萬元(HKD,下同)的線材,二萬多、三萬多的便攜設備,才改變了我的想法。
何謂「精」?我追求的是甚麼?
便攜音響產品越出越多,而我現在越來越少聽到身邊發燒友們那種興奮、雀耀的反應。撅除經濟因素,實際愛好的樂趣漸漸被購物行為的刺激所取代,當你習慣了這種刺激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對現狀的不滿,因為真正的樂趣已經「失焦」了,而你只得到的只有每況越下的新鮮感。
現在,試回想一下當初你買第一對耳機、線材、播放器的時候,想得到的是甚麼,又是為了甚麼。以我自己為例,我會希望在上下班的途中,可以有一個隔離的空間,可以讓我置身其中。我的樂趣來源,是聽音樂,不是購物。
因此而衍生出了我對聽感的要求-我需要一個獨立的空間,而我要感到置身其中,所以我需要:
- 像真的低頻震感與聲音像從四方八面包著我的感覺,令我可以幻想出另一個空間 - 現場感與包圍感
- 能夠還原舞台畫面的效果-音場表現(橫向與縱深)與空間音效 (場邊反射、細節表現)
所以我在購入設備時,總會留意產品在這方面的表現如何,也做就了一套所論的「聽音觀」。
遇上Han Sound Audio、到擁有KUNPENG,來自於幾年前前在香港舉辦的一個音響展。
我與漢聲的主理人Edward及林董早有認識,緣份來自於他們第一代產品Zen 4,應該也有6到7年前了:那時遇上耳機原裝線材無法維修,更換其他同類型線材會改變耳機聲音,甚至那個耳機插針還是特規的窘境,考慮多時之後踏出了訂造線材的第一步-直接就跟Edward訂購了。對,我沒有去試,因為插針太特殊,連轉接的的方案都是剛剛好出來的時候,而我急需要使用耳機。
整個訂購過程很順暢,5天左右就從台灣送到香港當時的代理商。
店員從櫃裏拿出來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挺「簡單」的:一個黑色盒子,打開之後,就是線材跟一個固定線圈,店家還額外送了個便攜盒子給我裝耳機。看著好像平平無奇,但卻讓那時候我,產生了一種異樣的感動。
線材的質感原來可以那麼柔軟的,噢,這個銀色的東西手感好好啊(店員:這個東西叫分線器,上面還有個滑塊可以拉上來的)嘩,好順滑嗯!
再加上之後,有機會在展會上遇上Edward與林董,交談幾句之後就成為了漢聲的粉絲了。接下來就是接續入手Zentoo、Zentoo Plus、Venom,與及今年度的KUNPENG。

產品,宣傳,到兩位主理人的性格和理念,你都能感受到台灣人的熱情與「務實」:就是那種認真與幹話完美融合的表現,廢話不多但句句都放在要點上。與他們相處,你會感到輕鬆、愉快,你會很快卸下你的防備,與他們倆認真交流...或者認真地說幹話。
這種感受也呈現在產品上。我擁有過的幾條線材,都能夠與手上的耳機產生正面影響,而且第一耳都會有種耳機「活潑了」的效果-聲音的收與放都更加即時、有序,聲音線條的邊緣亦會修整得更加利落,加強了清晰度。而新入手的鯤鵬,在這種表現上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鯤鵬解開了大部份入耳式耳機的低頻「伽鎖」,擊鼓打得深,延伸餘量更大,令層次感更加明顯,就像潮水拍岸一般。
它並不是將低頻量增加,而是將耳機原本應該有的低頻發揮出來:前者的表現是量大而油膩,拖慢了音樂原本的律動,也掩蓋了音樂的主軸,像滷肉飯般惹味但不能接續吃;後者是抑揚頓挫保持得當,量變隨音樂需要而轉變,濃淡適中,像清燉牛肉麵般口感均衡卻又香味四溢。這也是我到手配搭鯤鵬時感到最有玩味的地方,配搭得當,它可以昇華你耳機的素質表現,令音樂感更加豐富;但與部份耳機,卻又存於一個尷尬點,就是耳機本身承受不了鯤鵬額外的頻寬。
下一篇章,我們再來一起探究鯤鵬的特性和聽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