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群網站平台Threads自從2023年7月上線之後,至今已經過了兩年。在2023年底,曾有撰文分析Threads(或者許多台灣網友稱之為「脆」)成為了反對柯文哲的選民的重要串聯平台。當時雖然有許多個案觀察,卻缺乏整體性的數據,因此無法量化分析其影響力,頂多只能論述是一個正在建構中具有培力效果的同溫層。
兩年後,我在其他研究夥伴的協助之下,正式於今年3月底在台灣執行具代表性的問卷,一共訪問了1300位台灣民眾,其中問卷就包括了Threads的使用狀況。這份問卷裡選民的2024年總統選舉投票狀況、政黨認同分布、個人背景資料都與台灣母體資料或其他民調資料接近,因此可以說具有外部效度。
Threads在台灣已非小眾
而從結果來看,Threads對於台灣政治以及民主的重要性正顯著增加,過去的學術研究乃至於政治人物都低估其影響。
首先,在這份民調資料中顯示,有超過一半的受訪者有使用Threads。在我的民調資料中,有47.8%的受訪者沒有使用Threads,52.2%有,數字過半,其中有30.5%每天使用30分鐘內、21.8%每天使用30分鐘以上。
這個比例值得重視,因為在同一份民調中,台灣民眾僅15.3%使用小紅書、26.2%使用TikTok、94%使用Facebook。就算這數字可能低估TikTok(相較於其他民調),但也已經充分顯示,台灣民眾使用Threads已經不只是小眾現象,而是成為台灣民眾資訊接收常見的光景之一。
同時,這個過半的比例也代表Threads不再只是單一政黨支持者的同溫層,而正式出圈而能擴大其影響力。在這份民調中,民進黨支持者的比例為30%,而國民黨跟民眾黨的比例分別為18%與12%,無論哪一邊都比這過半的Threads使用者比例來得更低。換言之,假如在這個平台上推廣政治議題,理論上就可以接觸到其他本來沒有意見、或者是意見相左的潛在聽眾,進而產生政治影響力。
也正是因為Threads上的台灣使用者夠多,也因此逐漸出現有機的互動而產生其獨有的文化,不再只是負責傳遞其他平台或聲音的載體而已。在青鳥運動中,Threads上推動的公媽補助、應援棒運動,乃至於到這次大罷免的誇誇團,這些都是在Threads上長出來並逐漸擴散到其他社群平台。
另外,Threads最近也開始改變設計,多了主題投稿這一個設計,可以把類似主題的文章給統整在一起。雖然這樣的設計仍無法完全適用於大規模的組織,也可能難以防止干擾,但這樣的設計給了群眾運動組織開始的基礎,也更適合之後轉化為實體的運動。現階段可能仍須使用追蹤特定使用者的小鈴鐺等方式來集中接收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