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幣大幅升值,讓不少持有海外資產的投資人措手不及。許多人原本帳面上獲利的 ETF,實際換算台幣卻變成虧損。這不只是波動問題,更凸顯了海外投資常被忽視的風險:「匯率風險」。
海外ETF ≠ 沒有匯率風險
很多人會以為,只要是在台灣用新台幣買的 ETF,就可以躲過匯率波動。事實恰恰相反——只要 ETF 裡的成分股或債是海外資產,就一定會受到匯率影響。交易幣別和資產幣別不同,錯誤觀念很容易讓人誤判風險。
【真實案例】TLT vs. 00679B:一樣的標的,報酬差了 7%
以美國長天期公債為例:- TLT(美股市場):過去一年報酬率約 +0.8%
- 00679B(台灣元大美債20年ETF):同期間報酬率卻是 -7%左右
ETF 本身標的相同,為何績效差這麼多?關鍵在於台幣升值,造成匯損吃掉報酬。這不是個案,而是所有海外資產在換回台幣時都必須面對的現實。
提領階段,更該重視匯率風險
還在資產累積期的年輕投資人,或許能用時間攤平匯率波動。但若你已經進入提領期、退休階段,匯率風險就變得無法忽視。
因為生活消費主要是台幣,若匯率不利,每年需要提領的金額將被迫提高,甚至影響生活品質與資產續航力。
實務建議:
- 每年預留 1~2 年的台幣現金流,避免急需用錢時遇到匯損。
- 保留一定比例台股部位(例如高股息ETF如 0056、00878)作為穩定台幣收入來源。
- 海外資產分批匯兌,減少一次性換匯風險。
槓桿操作也有匯損放大效果:錯幣槓桿要當心
過去有不少人利用「海外資產質押借台幣,再買回海外資產」的方式操作槓桿。例如拿美債去質押借出台幣,再買美債繼續質押操作。這樣做雖然能放大報酬,但也放大了風險。
當台幣升值時,資產貶值、負債升值,雙重打擊之下損失倍增。
這就是所謂的「錯幣槓桿」,是一般投資人最容易忽略卻最致命的風險之一。
原幣槓桿:巴菲特的操作給我們的啟示
相對穩健的方式是採用「原幣槓桿」策略。
例如巴菲特過去曾發行大量日圓債券,拿來投資日本股票。這就是用日圓借日圓投資日圓資產,可以天然對沖匯率波動,即使日圓走貶,也不至於因為負債與資產幣別錯配而虧損。
這種方法可說是匯率管理的一種進階方式,對高資產或專業投資人特別重要。
結語:匯率風險不可忽視,債務也能成為避險工具
匯率波動不是只有短線操作者才該在意的事。對長期投資人,尤其是在提領階段者來說,匯損可能會直接傷到現金流與生活穩定。
與其忽略,不如正面管理它。透過幣別配置、現金流預留與資產分散,匯率風險其實是可以掌握的。
最後也別忘了:
債務不是毒蛇猛獸,懂得怎麼用,它反而可以成為避險工具。
📌 如果你喜歡這類結合實務與觀念的投資文章,歡迎追蹤、留言,讓我知道你想看到更多哪一類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