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探討過12宮象徵事件在時間作用下的變化,不管是人際關係還是人生進度皆可以套用, 若應用在企業發展週期, 就能窺探一間公司的生命狀態, 是生機蓬勃,還是步入死局。
這樣也有利你,是否要參與到關於組織的功課與業力。
宮位對應公司階段第1宮(命宮)
誕生、自我意識、定位 創業元年。
品牌形象初建,創辦人強烈風格主導,公司「我是誰」開始成形。
第2宮
資源、價值、現金流
初期營運。建立基本收入來源與商業模式,產品售價、利潤、資金壓力是關鍵。
第3宮
溝通、行銷、短距離擴展
拓客與傳播。建立通路與品牌曝光,擴大社群影響,媒體/市場部門開始發力。
第4宮
根基、組織內部、文化基礎
成立公司制度、招募員工、建立核心文化、內部認同。HR開始發展。
第5宮
創意、展現、品牌魅力
開始具備獨特產品、特色形象。品牌風格形成、創意行銷與開發新產品線。
第6宮
勞動、效率、制度管理 組織成長期。
正式制度上路、開始注重KPI、流程管理、員工分工與績效檢視。
第7宮
合作、關係、對外連結
尋求資源整合、異業合作、策略聯盟。公司走出自我,尋求市場、股東、外部伙伴認可。
第8宮
投資、風險、轉型、權力
關鍵期。大筆投資進場或風險擴大,財務重組、內鬥出現、公司權力鬥爭、可能引爆危機或轉型重生。
第9宮
視野、品牌國際化、願景
邁向成熟期。制定長遠策略、拓展國際市場、談論ESG/永續等更宏觀的目標。
第10宮
地位、成就、公眾形象
顛峰時期。成為業界龍頭或知名企業,媒體曝光高、公眾責任與企業文化進入大眾視野。
第11宮
社群、革新、組織開放
開始擴展內外網絡,如孵化新事業群、鼓勵員工創新、開放式管理。也是內部變革或鬆動的前兆。
第12宮
崩解、退場、重組、潛伏期 結構老化。
高層腐敗、創意枯竭、裁員潮、業務收攤、準備出售或併購。可能轉型重生,也可能就此殞落。
若將一家公司視為「靈魂經歷」,那麼這個12宮循環並不是一次性走完,而是會不斷輪轉。每一次「第12宮」的死亡與潛伏,其實是為下一輪的第1宮重生做準備。
有些公司會死在第8宮(轉型失敗),有些死在第12宮(失去靈魂),但也有公司成功轉型完成新一輪週期(如 IBM、Netflix、蘋果)。
這裡來談談台灣職場的M型宿命,許多公司過了一段時間後,就會出現老鳥等退秀,菜鳥永遠被壓榨、想做事的人撐不過、留下來的不是最優秀,而是最皮厚。
久了你會發現,整個職場的年資結構變得M型
新來的很多、撐很久的也很多,中間的通通逃光光。
這不是巧合,而是整個企業呈現進化卡關的現象。
大部分台灣企業,撐得過第5宮的創意熱潮,卻卡在第6到第8宮之間。那些「良藥變毒藥」的老烏,正是在第6宮過度強調制度、效率而失去彈性時滋長的。那些進不了第9宮遠景規劃的主管,只能留在第7、第8宮的權力框架裡玩鬥爭,不願放手。
於是,一代又一代的菜鳥進來,在還沒撐到自我實現之前,就已經被耗盡了靈魂。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M型結構這麼普遍?
我認為可以從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來切一下:
三天內離職:可能連基本溫飽都撐不住。
三個月內離職:工作條件與期待落差太大,感覺受騙。
一年內離職:工作環境有毒,學不到東西,也沒被善待。
三年離職:努力沒有被看見,得不到認可與提升。
五年離職:知道這裡天花板很低,再也爬不上去了。
而留下來的,往往不是最想拼的,而是最能忍的。
在一個鼓勵壓榨、不鼓勵成長的體系中,
人才當然會自動流向更自由的地方。
在這樣的體制下:
「只要能撐,就能成王」但這個王是倖存者偏誤。
「只要能欺,就能爽到退休」,但這樣的組織終將成為職場的鬼屋。
當演變成
M型年資分布(一堆剛進來的+一堆死撐的,中間全跑光)。
M型?其實是SM型:Suffer Mode。 妥妥職場社畜。
我看過不少公司進入「第12宮」階段
表面沒事,實際上處處是病兆的等死狀態
這裡列幾個典型症狀,看你熟不熟:
延遲發薪
表面理由是「資金調度問題」,實際上是現金流嚴重短缺。
無意義的冗長會議
高層不知方向,只能用會議掩蓋焦慮,一天到晚「開會解決問題」,但問題依舊。
積欠廠商貨款或拖延付款
財務緊張,信用破產,供應鏈開始失去耐心。
員工福利縮水
年終減半、聚餐取消、健檢拿掉、津貼消失……變相降薪。
人才大量流失,中堅幹部跳槽
真正懂事、會做事的人撐不下去,被外面挖角,留下的多是混吃等死者。
內部鬥爭加劇、派系文化濃厚
無法靠實力升遷,只能靠「站隊」,決策不再理性。
高層固守舊制,拒絕創新
想法停留在10年前,聽不進年輕人建議,一改變就大暴走。
對外形象包裝過度,內部實情差距巨大
媒體上說公司正在轉型,但內部每天在拆東牆補西牆。
異常重視KPI數字,卻忽略實際品質與員工狀態
每天問報表、每週出Excel,但真正的問題沒人碰。
組織結構不斷重組,但實際問題沒改善
「新官上任」式洗牌,但老問題照樣留著,反而更亂。
當一間公司進入這種狀態,除非能痛下決心重建文化與核心,
不然就是看著組織一點一滴死去。
有時候我們也會像進入第12宮的人生一樣,迷惘、無力、想逃走。
但就像星盤一樣,只要有覺察,就還有轉化的機會。
若你在一間公司裡感覺到疲憊、失落,請記得:
這不一定是你不夠好,
可能只是你,已經長大,而公司還在原地打轉。
我們不是來被耗盡的。
我們是來創造、有靈魂地工作、有選擇地活著。
就像每一輪星座循環一樣,結束,也是另一種開始。
公司發展四階段時間軸(以常見台灣企業為例)
創業期 0~3年 草創、拼搏、生存為主
成長期 3~7年 擴張、招人、業績衝刺
穩定期 7~15年 制度化、官僚化、內部鬥爭
凋零期 15年後(或更早) 保守、流才、虧損、不創新
關於新鮮人如何找公司, 除了常見的評價和薪資考量外
或許你也可以問問自己
「這間公司處在哪個階段」,
然後決定你是要當開疆闢土的冒險者,
還是進入穩定體系的生活型職人。
第一種:公司成立 3~7 年,還在成長期
結構已漸成形,還沒被官僚僵化
領導者多半還記得「創業初心」
需要大量能「補位」的中階幹部
願意給有能力的人試錯空間
適合這種公司的人:
有野心但又不想從 0 到 1 的人
願意承擔責任、扛事,也想要升得快
懂怎麼在混亂中抓機會的人
這類公司進去早,的確可能三五年就能升主管。風險是:成長期也有可能亂改組、方向變、預算砍,所以你得有點彈性與抗壓。
第二種:公司撐超過 20 年,龍頭穩定型
制度流程一應俱全,但不太會變動
各種職能、職級分工清楚,有升遷制度
有長輩文化、資深文化,改變非常難
福利、年終、穩定性通常比較穩(但不一定多)
適合這種公司的人:
想要穩定生活、不愛政治、不戀舞台的人
有本事「專注一塊小事,做到不出錯」的耐心
把工作當收入來源,不想「把自己變成這間公司」的人
說白了,就是不要幻想革新,不要想改造文化,不要想靠創意翻身。進去後,你就是一個功能,輪子能用,穩穩地轉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