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惡鬥侵蝕產業韌性,台灣恐錯失經濟升級契機
台灣近年政治紛爭日益白熱化,導致政策制定缺乏延續性與產業方向模糊,進一步削弱國際投資者信心,曾經引領世界的半導體業,如台積電(2330.TW)憑藉AI浪潮享有「矽盾」地位,成為台灣最大的戰略資產;但面對國際政治與經濟變局,單一產業無法承擔全般經濟重任,台灣現正努力打造另一門「藥盾」,試圖以生技醫療產業強化經濟韌性;行政院國發會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生技醫療產值已突破新台幣7000億元,為近5年來成長最快的新興產業,惟政治角力持續蔓延,資源配置與政策推動將受阻,產業轉型恐僅止於口號。
荷蘭翻轉國力關鍵,科技農業轉型催化生技產業出口
荷蘭國土面積僅台灣1.1倍,人口亦近似,但根據世界銀行資料,2024年荷蘭人均GDP已突破5萬7000美元,幾乎已是台灣的兩倍,這並非偶然,而是長期政策導向經濟本質的事實呈現,荷蘭政府積極推動生命科學與生技產業,特別是在農業優勢基礎上延伸出高附加價值應用,如疫苗、藥品原料與再生醫療,荷蘭前十大出口品項中,藥品和疫苗已擠下花卉與乳製品,占總出口額近12%;相較之下,台灣若能跳脫內耗,學習荷蘭將產業升級納入政策戰略,並結合科研與出口導向,將能在新一輪經濟競賽中找到突破口。
地理環境結合醫療科技,台灣成亞洲醫療創新沃土
台灣具備氣候穩定、地形多樣等自然條件,適合發展中草藥種植與臨床實驗,美國生技企業AiBtl BioPharma(市值約7億美元)與OncoX BioPharma(市值約1億美元)看準此優勢,分別於南投牛眠山投資中草藥孵化與觀光醫療場域;AiBtl主打植物型抗憂鬱新藥,完成史丹佛大學二期臨床,OncoX則開發多種癌症適應症新藥,通過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二期臨床,並針對治療BPH與糖尿病衍生傷口不癒症狀,擁有突破性的關鍵技術產品Lycogen;兩大企業返台佈局,催生新型醫療生態,成長動能明確。
借鏡ABVC國際模式,台灣生技應走雙軌市場路徑
ABVC於2021年在美國那斯達克掛牌,成功進入資本市場,現AiBtl、OncoX等多家子公司正循例在掛牌進程道路上,AiBtl在台展開中藥研發與康養項目,實現「海外上市、返台投資」的正向循環,這種雙軌策略提供台灣生技業者借鏡模式,在國際資本市場募資擴大技術能量,再將產品導入歐、美市場,藉由實體據點與當地產業鏈合作,加速國際化,Evaluate Pharma預測,2026年全球處方藥市場規模將達1.6兆美元,台灣若能積極布局,可望分食龐大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