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歲那年,第一次草草瞥了荒川弘漫畫《鋼之鍊金術師》,當下直觀地覺得:畫風真醜。我便自愛德華•愛力克兄弟倆的旅程脫隊,絲毫未給他們第二次機會。
所幸,年少無知僅膚淺一時,若有心,日後總有贖罪與彌補的時候。
二十五歲軍校畢業,北漂就業,卻無法適應臺北失速的節奏,每逢長假我務必返鄉。有一次休假回到高雄,午後閒晃至求學時期,巷口那一家充塞著我課後時光的書店,在一整排甫出版的漫畫中,瞥見了封面白淨俐落的《亞爾斯蘭戰記》。
那一刻,彷彿有一位透著貴族氣息,卻親切的十四歲異國少年,正對著我微笑。
我從書架上取下書,結了帳,在返回臺北的交通車上,亞爾斯蘭集結了千軍萬馬之勢,奔騰在亞特羅帕提尼會戰,對我展開一場命運的突擊,直闖靈魂深處──
像是在清算年少時,我對《鋼之鍊金術師》的輕蔑,我追隨亞爾斯蘭與十六翼將,步上收復失土與復國的道路上,併同回望曾經錯過的亞美斯多利斯,與愛力克兄弟展開遲來的旅程,一窺真理之門。
《亞爾斯蘭戰記》是日本著名小說家田中芳樹自一九八六年開始創作的奇幻小說,並於二〇一三年由荒川弘改編同名漫畫。在彼時,我並不知道田中芳樹大有來頭,只因等不及漫畫版的後續連載,才在資訊有限的狀況下,查閱原著的情節發展。
亞爾斯蘭是一位面臨國破家亡,並在戰亂中與貼身護衛並肩作戰,意圖奪回王城並收復失土的落難王子。追隨陛下的旅途中,我發現一位性格個性溫柔敦厚的十四歲少年,在歷經生命驟變,仍能在絕望中保有性情純良;即便政治經驗不足,亦能聽取臣子意見,知人善用,以自己的柔和,使十六翼將動之以情並自願追隨,立志在成功復國後,廢除國家以往陋習,解放奴隸。
但這仍無法滿足我對整個故事背景的好奇,這樣一部複雜而深刻的作品,必有其歷史原型。經查閱資料,《亞爾斯蘭戰記》的故事背景確實以薩珊王朝時期的波斯為原型,田中芳樹借鑑了波斯詩人菲爾多西的史詩《列王紀》為藍本,並加以創作。
在閱讀《亞爾斯蘭戰記》(原著及漫畫同步)的過程中,其中有一處令我非常好奇,便是帕爾斯(現實世界的波斯),曾有一段「蛇王撒哈克」統治千年的黑暗暴政時期,人民苦不堪言,生活在恐懼之中,查閱波斯神話,竟真有記載這樣一位暴君。
從漫畫走進小說,從小說追溯到詩歌神話,我像是被牽引著進入一條倒轉的時間長河。而在那段被稱為「蛇王撒哈克」統治千年的暴政記憶中,我讀見的不只是神話,而是集體恐懼的化身,或許是人民對歷史中無法訴說之痛,經文學加工過後的神話性掩埋。像是納粹法國時期的創傷,也像某種極權在歷史中不斷輪迴的象徵。
我終於有幸在今年五月捕回菲爾多西《列王紀》,藉以走入神話,並試圖發現歷史痕跡,以押韻對句寫成的詩體神話,概算共計十二萬行,乘載著千年文明的長詩裡,每一冊皆為一國之魂,並列成巍峨的城牆,像一座莊嚴、雄偉的葉克巴達納。
數萬年前的亂世,戰火紛飛、帝國興亡不斷,在英雄必須面臨的悲壯命運跟前,愛情都顯得渺小與微不足道,只能是長途遠征之餘,在片刻間的喘息與囈語。
歷史成就史詩,不論在哪個世紀,文學都承載了人類心靈的苦難,以及傳誦虛實交錯的夾縫裡,所開出的堅韌花朵──而《列王紀》正是遙遠的波斯王朝,所開出的一朵鳶尾花。
亞爾斯蘭的復國之路尚未結束,而我已坐在葉克巴達納的城牆上,翻閱這卷千年之詩,靜待王子與追隨的十六翼將,高喊突擊並衝破名為命運的城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