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七月返歸:香港恐怖片的集體記憶與身份認同探索|映後就談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影評】《七月返歸》:當「返歸」成為一場迷途|映後就談

【影評】《七月返歸》:當「返歸」成為一場迷途|映後就談

「返歸」二字對香港人來說,從來都不只是物理上的回程,更是一場心理與歷史的撫觸。謝家祺執導的《七月返歸》,以七日倒敘的形式講述向榮的返鄉經歷,表面上是一部鬼片,實則層層堆疊著香港近代的集體記憶與內心隱痛。

影片通過舊式屋邨的具象空間,結合西方恐怖美學與本土都市傳說,勾勒出一個令人窒息的寓言世界。這不是一場簡單的「返鄉之旅」,而是一場追尋真相的迷途。

【影評】《七月返歸》:當「返歸」成為一場迷途|映後就談

【影評】《七月返歸》:當「返歸」成為一場迷途|映後就談

舊式屋邨:空間美學的當地化

舊式屋邨,是每個香港人心底的某種記憶,它既親切又壓抑。《七月返歸》的故事發生在一棟陳舊的屋邨裡,導演利用這樣的場景,在狹窄的走廊與昏暗的燈光中構築了一種讓人喘不過氣的氛圍。屋邨的封閉性被放大,鄰居之間的欲言又止,與各人「安份守己」的距離感,成為電影情感張力的基底。

這樣的場景處理,與《宿怨》或《仲夏魘》中對封閉空間的運用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七月返歸》將這種西方恐怖美學本地化,使其不僅僅成為恐懼的象徵,更是香港特殊歷史與身份記憶的載體。七樓作為片中最具戲劇性的場域,它是一個符號——關於這兒的過去,關於禁忌,關於壓抑,也是關於無法逃離的宿命。

【影評】《七月返歸》:當「返歸」成為一場迷途|映後就談

【影評】《七月返歸》:當「返歸」成為一場迷途|映後就談

七日倒敘:12點來的時候

影片的倒敘結構是其一大亮點,從第七天開始,逐漸回溯到第一天。這樣的敘事方式讓觀眾在逐步揭示真相的過程中,感受到不斷累積的壓力與懸念。同時,「狐狸先生」的遊戲作為片中一個關鍵隱喻,將兒童遊戲的無害表面與深層恐懼巧妙結合。

遊戲中,玩家必須不停地向前,直至「十二點」來臨。這不僅是對生命不可逆進程的反映,更暗示著香港歷史中某種無法改變的軌跡。「十二點」的倒數猶如對自由與希望的逐步逼近,而每個嘗試越界的人,都可能成為「狐狸先生」的新祭品。導演用這個細節捕捉了近代香港人面臨的處境:想要掙脫,卻又被迫停留,進退維谷。

《去年煙花特別多》,1998

《去年煙花特別多》,1998

煙花的虛幻:《去年煙花特別多》的互文

影片的結尾,以一場絢爛煙花作為高潮。煙花,這一香港電影中常見的意象,在此既象徵希望,也寓意著虛幻與短暫。這讓人不禁聯想到陳果的《去年煙花特別多》。陳果的煙花是一場對短暫幸福的嘲諷,虛假的繁華與混亂的真實相互交織,留下的是殘酷現實的殘響。

而《七月返歸》中的煙花,更進一步承載了對沉默的反思。祭典中的人物剪下舌頭,以此換取「新世界」的入場券。煙花的光芒映襯著這些「噤聲者」的微笑,這是一種荒誕的狂歡,也是一場對「沉默即生存」的極端隱喻。

當煙花消逝後,留下的只有黑暗與空虛,這種虛實交錯的結局引人深思:新世界真的美麗嗎?還是僅僅是一個包裝精緻的鬼域?
【影評】《七月返歸》:當「返歸」成為一場迷途|映後就談

【影評】《七月返歸》:當「返歸」成為一場迷途|映後就談

從恐怖到身份認同:類型片的文化轉譯

影片的成功之處,在於對西方恐怖片元素的本土化處理。無論是《Get Out》中對集體歧視的隱喻,還是《宿怨》和《仲夏魘》中對家族與儀式的刻畫,《七月返歸》都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語言。它以舊式屋邨為核心,結合香港的都市傳說與社會現實,成功地將這些「外來元素」轉化為一種在地性的美學語言。

這種轉譯讓《七月返歸》不僅僅是一部恐怖片,更是一場關於香港身份認同的對話。舊式屋邨不再只是場景,而是記憶的象徵,也是很多人對於昔日香港 Good old days 的思念載體;七樓的禁忌不再只是恐怖,而是歷史與現實的交疊。這些層次,使得電影的恐懼感並非來自表面的鬼怪,而是深藏在人心的壓力與矛盾。

【影評】《七月返歸》:當「返歸」成為一場迷途|映後就談

【影評】《七月返歸》:當「返歸」成為一場迷途|映後就談

結語|「第一天」的開始

當電影在「第一天」的字卡中結束,敘事的輪迴達到了極點。第一天既是故事的終點,也是新秩序的起點。向榮的選擇成為一種開放性命題,而影片以煙花的短暫絢麗與剪舌的永恆失語構建了一個無解的結局。向榮的返歸,最終是走向了沉默同化,還是獲得了某種內在的解脫?電影未曾明言,但留下的空間足以讓每位觀眾反思。

《七月返歸》不僅是一部恐怖片,更是一場關於空間、時間與身份的深刻探索。這部電影所傳遞的不僅是對香港現狀的隱喻,更是對全球化下身份迷失的一次深刻凝視,這後勁比白靈的鬼相打扮來得更深植人心。正如片中的煙花,短暫而耀眼,但當光芒散盡,留下的卻是更為深邃的黑暗。

文:一樹|圖片來源:《七月返歸》劇照

《七月返歸》:當「返歸」成為一場迷途

《七月返歸》:當「返歸」成為一場迷途


七月返歸 (2023)

導演:謝家祺
主演:江𤒹生/白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映後就談
1會員
26內容數
「映後就談」,是電影散場後,仍不願離席的那群人留下來繼續說話的地方。 有時是對劇情的回味,有時是對角色的辯證,也可能只是交換一點生活的片段。在這裡,我們不急著下結論,只是讓觀影的餘韻,順著語言延伸。 「就談」不是座談,帶有一點隨意、不受地域、場境限制,也像是影友間觀影後在電影院外徘徊,漫無目的地邊走邊聊。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非常有意義的主題, 值得所有人體驗。
Thumbnail
非常有意義的主題, 值得所有人體驗。
Thumbnail
夜深人靜的夜晚,燈光全暗,播放著一部讓人起雞母皮的恐怖片,這樣的夜晚是一次極致的觀影體驗;若是三五好友聚會,也是一種獨特的社交方式(?)。本文精選五部適合在家關燈觀賞的深夜恐怖片單。
Thumbnail
夜深人靜的夜晚,燈光全暗,播放著一部讓人起雞母皮的恐怖片,這樣的夜晚是一次極致的觀影體驗;若是三五好友聚會,也是一種獨特的社交方式(?)。本文精選五部適合在家關燈觀賞的深夜恐怖片單。
Thumbnail
 群體……多久了?她多久沒在群體裡了?  多久 沒感受過歸屬感 了? 【警告】此篇作品為限制級作品,有謀殺、自殺、家暴、性侵等血腥劇情。是本人嘗試以「小說」此一體裁完成的「B級片」。
Thumbnail
 群體……多久了?她多久沒在群體裡了?  多久 沒感受過歸屬感 了? 【警告】此篇作品為限制級作品,有謀殺、自殺、家暴、性侵等血腥劇情。是本人嘗試以「小說」此一體裁完成的「B級片」。
Thumbnail
《樹大招風》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犯罪電影,它通過真實事件和人物的描寫,展示了90年代香港的社會現實和人性複雜。電影的緊張敘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畫,使其成為一部不僅僅是娛樂觀眾,更是讓人反思的佳作。對於喜愛犯罪片的觀眾來說,這部電影無疑是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Thumbnail
《樹大招風》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犯罪電影,它通過真實事件和人物的描寫,展示了90年代香港的社會現實和人性複雜。電影的緊張敘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畫,使其成為一部不僅僅是娛樂觀眾,更是讓人反思的佳作。對於喜愛犯罪片的觀眾來說,這部電影無疑是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Thumbnail
2021年上映的一部懸疑電影《秘密訪客》,是由陳正道所執導,也是我之前分享過《盛夏未來》的導演。故事源自於充滿詭譎的汪家,看似和諧的一家人,卻各自心懷鬼胎,地下室還住著一位神祕之客,長達三年。影中有句「我們都不是無緣無故成為一家人的」,是貫穿整部電影的核心。
Thumbnail
2021年上映的一部懸疑電影《秘密訪客》,是由陳正道所執導,也是我之前分享過《盛夏未來》的導演。故事源自於充滿詭譎的汪家,看似和諧的一家人,卻各自心懷鬼胎,地下室還住著一位神祕之客,長達三年。影中有句「我們都不是無緣無故成為一家人的」,是貫穿整部電影的核心。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對某些電影有感覺,不是因為內容有多吸引人,而是它喚起了腦海中的許多記憶與情感,陰目偵信就是其中之一。 我不知道編劇或導演在思考劇情架構的時候有沒有這樣的意圖,但邊看著陰目偵信,我腦海中不斷浮現的,就是這句話:「Hi!香港人,你們還好嗎?」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對某些電影有感覺,不是因為內容有多吸引人,而是它喚起了腦海中的許多記憶與情感,陰目偵信就是其中之一。 我不知道編劇或導演在思考劇情架構的時候有沒有這樣的意圖,但邊看著陰目偵信,我腦海中不斷浮現的,就是這句話:「Hi!香港人,你們還好嗎?」
Thumbnail
像《查無此心》這種犯罪懸疑驚悚片,我覺得是香港片商會買的片種呢!想不到在去年HKAFF上映過後,12月尾便直上Netfilx 當時我恰好也在追Netflix的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兩套作品也是關於外籍移工(外勞),有點好奇只是偶然,還是有甚麼特殊原因令台灣人越來越關注這個議題呢? (下有劇透)
Thumbnail
像《查無此心》這種犯罪懸疑驚悚片,我覺得是香港片商會買的片種呢!想不到在去年HKAFF上映過後,12月尾便直上Netfilx 當時我恰好也在追Netflix的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兩套作品也是關於外籍移工(外勞),有點好奇只是偶然,還是有甚麼特殊原因令台灣人越來越關注這個議題呢? (下有劇透)
Thumbnail
當初會想讀這本<後窗與另幾宗謀殺>的原因 是因為很小的時候看過“鳥大師“(誤)希區考克拍的“後窗“ 雖然大部分畫面隨著時間在記憶中被推到底層 以至於有點淡化 但對於電影中那種都市街道後巷間錯綜的生活樣貌 大都市匿名性帶來的在物理尺度上親密與精神上疏離的對比 都讓這部電影帶著一種很有意思的味道
Thumbnail
當初會想讀這本<後窗與另幾宗謀殺>的原因 是因為很小的時候看過“鳥大師“(誤)希區考克拍的“後窗“ 雖然大部分畫面隨著時間在記憶中被推到底層 以至於有點淡化 但對於電影中那種都市街道後巷間錯綜的生活樣貌 大都市匿名性帶來的在物理尺度上親密與精神上疏離的對比 都讓這部電影帶著一種很有意思的味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