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決定如何回應,接納是最根本的基礎,也是行動的根源
閘門2是唯一掌管「方向」的閘門,位於 G中心,連結薦骨,是將「內在定位」與「生命動力」連結的樞紐。它象徵的是高我——那個不被邏輯與意志干擾、卻總知道去哪裡的內在聲音。
它像是一輛車中的駕駛者,有一套內建的方向感,不是來自頭腦的選擇,而是來自接納與自我對齊的本能。當你與自己對齊,你不只是走在正確的路上,更能激勵他人找到屬於他們的資源與動力。閘門2不只是決定方向,它是整個生命「動起來」之前的根本:接納。
只有接納當下、接納自己,真正的行動才會開始流動。
當你內在的方向與他人不一致時,不必說服對方,也無需妥協——
詞源與字義演變(Etymology of Receptive)
Receptive 來自拉丁文:receptivus(拉丁語)=「能夠接收的」、「能容納的」
「re-」= back(向後、再一次)
「capere」= to take(拿取、容納)
也就是說,「receptive」原始的意思不是被動,而是有能力容納、有準備去承載與回應的狀態。
英文中常見延伸義:open and responsive to ideas, impressions, or suggestions
able to receive signals, messages, or stimuli
所以 receptive 不是無為、不是消極,而是一種主動性的容納與回應的潛力。
它是一種「容器」,但這容器不是空的,而是隨時準備開放給「來者」的。
Receptive 是什麼?
是一種主動的開放性,不是消極的接受,是創造之「容器」的智慧:若不能承接,就無從流動;是與「道」、「存在」、「愛」之方向對齊的準備
也是 G 中心的本質力量:不需要知道為什麼走這條路,只知道不能不走
那是一種對內在方向的信仰。
🔥道家思想:無為而為
在《道德經》中,常出現「虛靜」、「無為」、「守柔」這些意象。
它們其實與 receptive 的精神非常接近——
不是沒有行動,而是等待正確的流動與方向,並順勢而行。
道家中的 receptivity 是:
「不爭而自勝,不言而自明,無為而無所不為。」

2號閘門|坤卦|如大地之母接納自己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