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投資策略:世代交替下的資本市場新格局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最佳的長線戰略是什麼? 對我而言,就是去搞清楚,牌桌上都是哪些人。 誰可以為我所用? 我有機會狙擊誰? 依我估算,從今天開始的 20 年內,會有超過 120 兆美元的資產,在世代之間進行轉移。 手握世界上多數財富的「嬰兒潮」父母,不可避免地將把資產傳給 Gen X、千禧、Z世代。 隨著「千禧世代」接手資本市場,他們當然會以自身偏好來調整資產配置。 投資人必須意識到,參與市場的「玩家」永遠在變。 比方說,有調查顯示,72% 的「年輕富裕投資者」已經不信任傳統的股債組合,他們認為光靠股債,是做不出超越大盤的報酬。 因此,未來我們可能看到更多資金流向科技創新企業、創投私募基金、數位資產,以及新興題材,以追求更高的風險溢酬。 或許可以說,比起台泥、中華電信、政府債券,年輕人更願意將資金投入台積電、加密板塊、績優公司債。 這種分化,會在某個時刻達到高峰。 至於「零存整付」、「定存與定儲差別」? 這些選項,將會被多數年輕投資者劃為 “不需要花時間去理解”的內容,反正有需要再問 AI 吧,但這一刻永遠不會到來。 --- 未來十年,市場風格會如何轉變? 隨著 1980、1990 世代開始成為市場主力,數位化、高速化的交易風格將比目前更加主流。 這代投資人,原生就已習慣即時資訊,他們會推動券商和交易所提供更高效率、更多元的投資管道。 例如,我們已經看到券商往 24 小時交易方向發展、以及各種電子盤的交易量上行。 社群對市場短期波動的影響力可能持續增加,例如 GME 事件已證明,投資社群能在短期內對股價產生重大衝擊。 類似的「集體行動」在未來仍可能再次出現,小型個股的短期波動風險將因此有一定增加。 --- 資產類別中,誰將興?誰將衰? 各世代的「信仰資產」皆有不同,這會逐漸影響未來資本市場的版圖構成。 年輕世代對科技股和加密貨幣的熱情,意味著這些板塊在未來仍有豐厚的資金支持,並可能催生新的泡沫和創新。 (例如我們已經看到 #PLTR 能在五百多倍的本益比基礎上,仍然上漲) 另外,房地產 REITs 這類實體資產依然會受到偏好(尤其千禧世代視其為穩健增值工具),但「購買力問題」可能推動房地產新模式成形。(例如房產代幣化) 至於黃金、美債等傳統避險資產,由於年輕一代興趣不高(除了台灣以外...?),長期來看,其避險地位會面臨比特幣等新型態資產的挑戰。 --- 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指出,投資人在生涯早期所遭遇的「重大市場事件」,會對其風險態度與資產偏好,產生長遠影響。 第一次投資的成敗,對投資人日後的行為具有放大效應,這已經無關乎專業與否,而是塑造信仰的程度。 例如,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各種老師提到 「2008 金融海嘯給我上的寶貴一課,遠離槓桿...」 這種啟示看似很有參考價值,但理論上,只要經過 12 年,“新的老師” 說的內容就會變成「2020 疫情股災帶給我的寶貴經驗,持續買進...」 任何人對於剛開始的獲利,都可能讓他產生過度自信,以及更高的留存率;而初入市場就遭逢巨大虧損的人,則可能偏向永遠退出市場。 當然,個人的選擇與想法會有不同,但如果我們以「世代」為單位來分析,「多數」的力量就足以使不同世代的表現,產生有意義的區別: 41–45歲(1980~1984) 這組人初次大規模接觸金融市場,多半發生在 2000~2010,許多人在 20 多歲時正值金融海嘯,剛進入職場累積了儲蓄,卻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 股市、房市崩盤,為他們的入市體驗蒙上陰影,許多人親眼目睹,家庭資產在極短時間內腰斬,因而對「風險」留下深刻印象。 但在隨後的復甦階段,較積極者也有機會低點入市,並見證了此後十幾年的長牛,從而建立對傳統資產(主要是房地產)的信心。 (若以比例而言,這一組人對股市「心存恐懼」的比例達到最高) 因此,這一代投資人的陣列中,同時存在著一批視房地產為穩健資產、並相信長期持有股票終將回本的「信仰者」,以及另一批對股市保持距離、偏好儲蓄或有形資產的「保守派」。 36–40歲(1985–1989) 金融危機時才剛畢業,可運用資金有限,因此市場暴跌對他們的直接財務損失相對較小,但心理影響依然存在。 在一段時間的投資後,市場環境也相對友善(股市重回上升軌道),經濟逐漸復甦、房價也從低點回升。 因此,這批投資者的首次入市經驗,往往發生在一個「資產價格普遍低基期」的基礎下。 許多人在首次買入股票後,就持續看到資產增值,這種正強化經驗,都有助於提升他們對投資的信心和參與度。 他們趕上了長牛紅利,但對風險的記憶,亦讓他們的投資行為較為謹慎理性。 31–35歲(1990–1994) 這批投資人幾乎沒有 2008 的市場記憶,許多人只是從父母口中,聽聞股市與房市的教訓,對投資領域一開始就抱持觀望態度。 當他們真正有餘力開始投資(2015 後),面對的是一個持續上漲、波動相對較低的市場環境。 由於經濟穩定成長、就業改善,這批人大部分選擇從相對穩健的理財產品入門,例如指數型基金。 也有一部分人趕上了 2017 前後的加密熱潮。 對這組人而言,他們的首次投資體驗是多元的,有的人在傳統資產中獲得不錯回報、也有的人因加密貨幣或 IPO高風險而經歷大起大落。 市場氛圍方面,2015~2019 的穩健牛市提供了相對正面的初次投資體驗,金融科技的興起也讓交易更方便(例如Robinhood 等券商出現),這些都提高了此批投資者入市的意願。 25–30歲(1995~2000) 最年輕的這批投資人,2020 才剛開始涉足市場,他們的入市契機往往來自近年的「熱門話題」。 例如,比特幣在 2020 開始的史詩漲勢以及“GameStop軋空”等迷因股票事件。 他們將投資視為社交和致富結合的活動,大量新資金透過 App 湧入市場。 調查顯示,Z世代投資者中,持有加密貨幣的比例高達42%,遠高於擁有傳統退休帳戶者的11%(美國) 千禧世代中,亦有不低的比例持有加密貨幣,顯示年輕一輩對數位資產的接受度,是明顯高於父母輩的。 這使他們形成了,與傳統金融體系截然不同的投資觀,包含高度風險容忍度、隨時追逐網路熱門標的,並能深度運用數位工具,獲取所需的投資資訊、高度參與市場。 這個族群「目前」的投資價值觀,深受近年的極端行情塑造,既有牛市暴富的憧憬,也經歷過急跌洗禮,這決定了這批人的學習曲線與市場忠誠度。 --- 未來十年的資本市場會如何? 無論如何,未來的市場都會反映當下年輕世代的價值觀與偏好,目前來說,科技與創新的長期發展較有機會,而投資的趣味性與參與感,將是很重要的元素。 但同時,年輕世代隨著年齡增長,也會逐漸體認風險的重要,適度在傳統與新興資產間尋求平衡。 金融業的未來布局? 我們已看到大型銀行和投資機構,開始提供加密貨幣服務,來吸引年輕投資人。 投資平台將在可預見的未來,更強調用戶體驗與社群屬性,傳統財富管理也將朝向數位化、平價化發展。 --- 未來的最大風險,不是通膨、升息或戰爭,而是你仍在使用上一代的邏輯,去對抗下一代的市場。 金融戰場最吸引我的地方,不是能在這裡賺到多少錢,而因為籌碼是真金白銀,這會使得這裡始終有一群非常認真的「玩家」。 而我走到今日,其實對於大多數別人所謂的「寶貴投資經驗」,已經不感興趣。 這是因為,多數的通則,都與例外情況同時並存,所以想透過簡單的說明就完整學習,很困難。 你必須不斷懷疑,你認為的法則,可能只是例外情況、可能只是一次幸運的偏差。 我目前更有興趣思考的主題,甚至會是: 「美債這一輪這麼弱,若在這兩年,如何只用美債戰勝股票?」 「如何只用 TQQQ 與現金部位,在過去 10 年創造夏普值高於 QLD 的方法?」 在資本市場能獲得的成就感,其實真的非常巨大,因為這個領域確實非常複雜。 所以,不要相信任何「簡單的方式」,過於簡單的策略,通常是需要較高的心理素質才有機會完成。 當市場丟出一道新題目時,我總是想解得比別人更早,這帶給我非常大的滿足感。 幸運的是,市場總會無限供應沒人看過的題目,因此我永遠可以在這裡,找到我想要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盤整之王的市場觀測中心
5會員
21內容數
美股財經分析|投資心理學|科技巨頭業內觀察 全球經濟總覽|政治地緣|AI產業研究|比特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