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因為百多年來的廣東福建移民的文化淵源,即使現在十分國際化,仍然保留許多的傳統的閩粵飲食文化,這些在台灣已經逐漸消失
一、免煎嗲
小學時,嬸嬸便在擺攤賣 免煎粿(嗲),自己下午放學時總會去買一份花生、或紅豆,微甜的內陷、蒸煮的軟綿與麥香煎脆的口感,總讓人捨不得幾口吃完。後來,這種台式午茶點心幾乎消失在都市的街頭,直到近十年復古風的盛行,才偶爾看到它的身影
沒想到這次來新加坡,卻在許多的賣場、地鐵站裡,發現寫著 Min jang kuem 的精緻點心店,這名字用台語唸起來,就是 免煎粿(貴),這些免煎粿店隨便一家都提供至少6種口味,今天從Tanjong pagar 地鐵站出來,買了焦糖脆餅口味,紅豆椰奶茶,當成一日五餐中的小晚餐,又懷舊,又幸福,又時尚


免煎嗲店也開在店租不便宜的老街別墅區,這裡是尼爾街Neil st,可見免煎嗲國民小食的地位

二、包子
高雄市區這幾年幾乎找不到理想的好吃肉包,小時候那種伴著晨光,一根油條二個包子配豆漿的幸福,只能異地追尋了。這次來新加坡,除了常見的古早味甜湯、隨處可見的免煎嗲、台式麵包、攤檔型自助餐之外,肉包是另一個保存舊式華人生活習慣的商業模式

百貨公司的時尚包子店,生意很好,因商場屬性的關係,買的人以年輕人居多
相比甜湯與免煎嗲的門市普及,肉包店攤相對少了一些,即使如此,也在庶民的熟食中心、美食街、商店街裡佔有一席之地,甚至有十分時尚的文青風店型

中峇魯熟食中心的包子 店
肉包店的品項基本上都頗多,至少比高雄(台灣)的多很多,主要商品是醬肉包,這點倒是跟去年在成都看到的一樣,其他就是各自有所發揮,只是有一個共通的小缺點,嗯,也或許是飲食習慣的差異,那就是沒看到包子皮是加了老麵發酵,幾乎清一色是泡打粉、或簡單的酵母輕發酵而已,可惜了那些美味的餡
這些是吃過的肉包店,不計較包子皮的話,都很不錯
中荅魯熟食中心
Bedok 美食街(有二間,都極推)
烏節路Wheelock 商城

三、中式涼水
幾乎所有的熟食中心都至少會有一家的中式涼水店,提供傳統的綠豆湯、薏仁湯、花生湯等等,口味幾乎跟台灣的古早味一模一樣,價格低廉服務親切,值得列入餐後必吃甜品
「老闆,可以把花生加進紅豆湯嗎?」(我喜歡花生紅豆湯)
「可以是可以,但是紅豆賣完了」,「那就花生綠豆湯吧」
最後結帳,是綠豆湯的價格再加五毛,很實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