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前,這個腦洞大開的電影院建築是今天全世界多廳式電影院的老祖宗】#電影院的故事 #從前有個奇麗馬

開幕即將滿三年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這個週末首度打開超級大劇院迎接波蘭導演 Łukasz Twarkowski 的作品《共和國》(Respublika)。
在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設計的北藝中心裡頭,1500席的大劇場和500席的藍盒子這兩年多來原本都是各自獨立運作的兩個廳。這是第一次按照他的設計巧思,打開兩個原本(觀眾席)面對面的劇場空間之間的隔音板,讓它變成一個可以容納超過2000人的超級大劇院。非常有趣的是,我在尋找多廳式電影院起源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110年前的電影院早就想到了類似的奇妙結構。
作品遍佈紐約、芝加哥和底特律等地的電影院建築師富勒・克拉弗林(Fuller Claflin )在1915年設計出即便在今日都還是很激進的電影院 Duplex Theatre 。影廳裡頭實際上配置了兩個階梯式的觀眾席,合計共1500個座位。而不尋常的地方就是這 A、B 兩組各750人的觀眾不僅必須從兩個不同的入口進到電影院,而且各自的觀眾席居然是面對面對坐的,就像北藝中心的大劇場和藍盒子那樣。
光看在門口看座位圖,就會讓人摸不著頭緒地問:我們今天到底是來看電影還是看人的?
底特律的 Duplex Theatre 和北藝中心打開之前的超級大劇場結構基本上完全一樣。只是夾在 Duplex Theatre 兩個觀眾席之間的舞台是假舞台,主要機能是為了遮蔽舞台兩端的樂池和藏在頭頂上的放映室和管風琴室,還有為觀眾的視覺創造一個虛擬的鏡框來引導他們的視線焦點,避免他們分心注意到不該注意的地方。
比如,另外一部電影。
對,不可思議的是兩個觀眾席的背後都是一張用來投放電影的大銀幕,而且是用來投放對面的觀眾要看的畫面。A 廳的電影投放在 B 廳的觀眾席後方的銀幕,而 B 廳的電影則是投放在 A 廳觀眾頭上。如果他們沒有把視線專注在鏡框內,不小心轉頭就有可能瞄到自己身後的另一部電影。
至於兩部電影的聲音則是用透明玻璃隔開,以免互相干擾。等等,這時候有聲電影還沒發明,哪裡來的聲音?
聲音的機關才是這個影廳設計的最令人拍案叫絕的地方。
那時候電影正在從短片過渡到長片放映。由於劇情長片的單場放映時間變長了,電影院和觀眾還在努力適應不再像過去那樣隨時都能開放進場的新經營形態。電影院老闆因此想到了由幾部短片加上一部長片的雙廳循環放映計畫——A廳播放短片暖場的時候可以隨時開放觀眾進場,而A廳播完短片開始播長片之後,就讓接下來前來買票的觀眾轉去B廳看短片。這樣就能夠維持每隔一段時間就能開放進場的經營節奏,而沒有任何觀眾會錯過長片劇情。
由於還是默片的時代,成本低的短片配的是較簡單的劇院管風琴,而大場面的劇情長片則是不惜工本地請來整團大樂隊演奏。在觀眾看不到的地方,這些樂手可忙得不可開交:
位於空中的管風琴室裡,樂師在對 A 廳觀眾演完短片的配樂之後,就會轉身去另一台面向 B 廳的管風琴,改替 B 廳觀眾演奏。而在舞台底下, 輪到 A 廳樂池中的樂隊開始為長片演奏音樂。等到換 B 廳播放長片時,樂手們則會帶著樂器窸窸窣窣地穿越舞台底下的快速通道,到 B 廳樂池裡頭上宮。
這巧妙複雜的雙影廳設計只存在了幾年,Duplex Theatre 就毀於大火。後來當然還有其他比較簡單的雙影廳設計出現。然而雙廳只是企圖解決市場對於場次需求的過渡性工具。要真正達到每10分鐘就有一場開演,來滿足觀眾對於電影的強烈需求,還需要後來真正的多廳式影城(multiplex)現身。
這是1915年。從盧米埃兄弟第一次放映起算電影剛滿20歲,已經踏出細胞分裂的第一步。
┌ 你的電影院讀本 ┐
《從前,有個奇麗馬》
└ 葉郎的第二本書 ┘
https://lihistatus.com/qgIk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