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我都會去跑步或散步,幾十年下來,成為一種習慣,也認識不少同好,大家流汗之餘,也會閒聊一會兒。當中有一位年輕朋友,姓王,今年才38歲,是個很愛健身的上班族。他某天找我私下詢問,原來是健身完突然發現右側腹股溝有一個鼓鼓的小腫塊,他以為是拉傷或肌肉發炎,但幾天後發現,站著時腫塊更明顯、咳嗽也會痛,彎腰還會有種「卡住」的感覺。我聽了說:「你那個...有可能是疝氣欸!」
另一位鄰居阿嬤,退休後每天早上都會去公園練氣功。某天她說最近胸口悶、胃酸常逆流,上腹有點痛,以為是心臟問題,但檢查後醫師說她有「食道裂孔疝」—原來是胃跑到橫膈膜上面去了!
這些看似小毛病,其實都是「疝氣」在作怪。它不只出現在年長者身上,現代人長時間久坐、缺乏核心肌群、喜歡舉重健身、或便秘咳嗽的人,也都是潛在高危險群!
疝氣是什麼?
「疝氣」(hernia),是指體內器官或組織(如腸子、脂肪)因肌肉或筋膜的缺損、鬆弛或裂口,異常地從原本的腔室凸出到不該去的地方,像是腹腔內容物「跑到」腹股溝、股管,甚至胸腔內,形成腫塊或壓迫感。
用一個比喻來說:就像你把衣服塞進一個破了洞的行李箱,結果衣服一部分從破洞裡冒出來,不僅不好看,還可能卡住拉鍊——這就是疝氣。
為什麼會有疝氣?常見原因有這些:
疝氣並不是什麼罕見的怪病,其實是一種「力學結構失衡」的結果。當體內壓力過高,或組織出現薄弱點,就有可能讓原本待在體內的器官「擠出去」,形成我們看到的腫塊。以下是幾個常見原因:
先天性腹壁較薄弱:這是最主要的因素。有些人天生筋膜與肌肉組織較脆弱,像是小嬰兒出生後有肚臍疝、或年輕人沒有搬重物卻發現腹股溝有腫塊,其實可能是先天構造問題導致。這些體質本來就容易在壓力一大時「露餡」,尤其如果合併過早劇烈運動或咳嗽,也更容易誘發疝氣。
腹壓過高:這就是促進的因素。腹腔壓力一旦過大,就像壓力鍋快爆炸一樣,壓力會找出口宣洩。常見誘因包括:
- 長期慢性咳嗽:像是支氣管炎、COPD患者,每天用力咳嗽十幾次,對腹壁就像天天被猛踹一樣。
- 嚴重便秘:蹲馬桶比深蹲還費力,天天憋氣用力,自然撐破筋膜。
- 懷孕:胎兒長大壓迫腹腔,加上荷爾蒙造成組織鬆弛,孕期後期或產後容易出現腹直肌分離、甚至小型疝氣。
- 搬重物、舉重健身:姿勢不當又沒有訓練核心肌群,是年輕人疝氣「中獎」的主因。
- 肥胖:肚子脂肪堆積造成腹壓上升,也讓腹壁承受更大張力,結構更容易被撐開。
年齡增長、肌肉與組織退化:年紀大了,筋膜、肌肉、膠原蛋白組織會逐漸失去彈性與支撐力,就像老舊牆壁開始出現裂縫,一點外力就可能讓「牆內東西」跑出來。因此疝氣在60歲以上男性中特別常見,尤其是活動力下降、肌肉流失者風險更高。
手術後傷口癒合不良:有做過腹部手術的人,像是剖腹產、腸道手術、膽囊切除等,若術後切口癒合不佳、腹壁未能完全閉合,就可能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後出現「切口疝」。尤其在手術後早期搬重、劇烈咳嗽,或感染導致傷口張力下降時,最容易復發。
以上是常見案例,當然還有一些其他因素,例如:抽菸、營養不良、結締組織疾病。抽菸會影響膠原蛋白合成與血液循環,讓筋膜強度下降,癒合力差。營養不良(尤其是蛋白質缺乏)會讓肌肉與組織無法修復,是老年人或長期住院病人常見的風險因素。結締組織疾病(如馬凡氏症、Ehlers-Danlos症候群)患者,筋膜與關節都過於鬆軟,也極易發生疝氣。
即使你現在沒有明顯症狀,若本身有上述危險因子,例如抽菸又有便秘習慣,或術後曾發現腹部隆起,都建議定期追蹤、加強核心肌群訓練,避免未來惡化成需要緊急手術的「嵌頓性疝氣」。
我建議小王去門診進一步確認,找個一天沒事作一下小手術,就能解決這個潛在的問題。大部分的疝氣都不嚴重,但總是不方便,現在醫學進步,疝氣手術已經是當日就能回家休養的小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