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海邊散步,隨手撿起一個被海浪推上岸的塑膠瓶時,很少人會意識到,這小小的塑膠垃圾背後,其實牽動著龐大的供應鏈、商業算計與國際議題。海廢不只是環保人士關心的問題,它正悄悄影響著我們的產業鏈,甚至是每一個消費選擇。那麼,這些所謂「來自海洋的回收塑膠」到底從何而來?它們真的如品牌宣傳般,誕生自大海的深處嗎?
海廢的來源與現況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UNEP)的數據,海洋廢棄物的組成,約有80%是塑膠,10%廢棄或丟失的漁具,10%為其他材質
因此,若要真正改善海廢問題,首要任務就是降低海洋廢棄塑膠的產生量。事實上,全球約 80% 的海洋塑膠垃圾源自陸地。目前全世界每年生產約 4 億噸塑膠,其中約有 1100 萬噸最終流入海洋。若未加以控制,到了 2040 年,進入海洋的塑膠量將可能增加至三倍。
研究進一步指出,這些塑膠多數是透過河流進入海洋,約有 80% 來自全球逾千條河川,其中以亞洲地區為最大宗來源,菲律賓、印度與馬來西亞等國家的排放量尤為突出。
由此可見,解決海廢的關鍵在於源頭控管:一方面要全面減少塑膠使用與廢棄量,另一方面則必須針對主要入海河川進行攔截與治理,才能有效阻止大量塑膠進入海洋。


了解海廢的來源與現況後,我們可以把海廢塑膠的上下游脈絡梳理得更清楚。若塑膠在陸地上就能被有效回收,它原本就不會流入海洋。因此,許多回收系統尚不完善的國家,在面對海廢議題時,往往會先強化陸上回收機制,以源頭減量作為第一步。
然而,當塑膠沒有被回收,最終就可能漂流或堆積在河川與大海之中。這時,就必須透過 河川與海岸攔截,甚至海上打撈來進行補救。換句話說,處理海廢是一個由源頭到末端的全鏈條挑戰:前端靠減量與回收,後端則需仰賴攔截與清除。

如何清除海洋廢棄物?
回收海洋廢棄物的方法多元,從最常見的社區參與到規模化的科技解決方案,涵蓋了不同層級的努力。
淨灘行動:
最常見的方式是由民間團體、企業或政府單位發起的淨灘活動。透過志工定期清理海岸,可以有效減少漂流至海洋的垃圾。這類行動雖然規模有限,但因具教育意義與社會動員效果,已成為提升大眾環保意識的重要手段。

規模化清除(國際案例):
荷蘭非營利組織 The Ocean Cleanup,設下在 2040 年清除全球 90% 海上漂浮塑膠的目標。他們透過「河流攔截」與「海洋清理」兩大策略展開行動:
- 河流攔截:設置屏障與輸送帶系統,將河流中的垃圾集中到儲存槽,當垃圾量達 50m³ 時,再由船舶運回陸地回收。這種方式已在印尼、馬來西亞、美國與泰國等地布署。
- 海洋清理:針對太平洋垃圾帶等塑膠聚集區進行集中清除,逐步降低海上塑膠存量。
截至目前,The Ocean Cleanup 已成功移除超過 3,242 萬公斤的海洋垃圾,顯示規模化科技介入的可行性。

湛藍海洋(台灣案例)
在台灣,也有創新的嘗試。例如湛藍海洋開發的湛鬥機,是一艘全電式自動駕駛與遙控海漂垃圾清潔船。它能針對熱點區域進行垃圾移除,設計效能為 每年移除約 2000 公斤海漂垃圾(平均每小時可收集 2.9 公斤)。然而挑戰在於成本過高,每次運輸與吊掛費用約需新台幣一萬元,外加研發與維運支出,使其規模化推廣仍存在經濟壓力。
所謂的海洋回收塑膠到底是什麼?
在永續消費成為全球趨勢的今天,海洋回收塑膠這個名詞經常出現在品牌行銷與產品包裝上。從運動鞋、電腦外殼到日用品,許多企業都打著「來自海洋的再生材料」的口號。但這些產品背後的故事,真的和你想的一樣嗎?
我們先來看看國際品牌使用海洋回收塑膠的案例
Dell 與 NextWave Plastics:
2017 年,Dell 與非營利組織 Lonely Whale 共同發起 NextWave Plastics 計畫,號召跨國企業(如 HP、IKEA、Logitech 等)一同參與。這個計畫強調「在距離海洋 50 公里內的收集點回收廢棄塑膠」,透過 Waste Pickers(回收工作者)蒐集並分類,避免塑膠最終流入海洋。五年內已阻止超過 22.7 億個塑膠瓶等量的廢棄物流入海洋,目標在 2025 年達到 防止 27 億個塑膠瓶進入海洋的成果。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塑膠尚未受到海水與陽光的風化,品質相對穩定,也更容易回收再利用。同時也兼顧社會效益,透過提供 Waste Pickers 收入,改善當地社區的就業與環境。

Adidas 與 Parley:
另一個知名案例是 Adidas 與 Parley 的合作。自 2015 年起,Parley 在全球 14 個國家設立據點,負責清除海灘與島嶼上的塑膠垃圾,並將這些廢棄物製成 Parley Ocean Plastic®。透過清洗、粉碎與抽絲,Adidas 將其製成線材,用於鞋款與運動服飾。這不僅是一種環保標誌,也成功打造成潮流品牌的永續象徵。

Ocean Bound Plastics vs. Actual Ocean Plastics
然而,「海洋回收塑膠」的定義並不單一,必須釐清 OBP(Ocean Bound Plastics, 海洋邊界塑膠) 與 Actual Ocean Plastics(實際海洋塑膠) 的差異。
- OBP 海洋邊界塑膠
指的是 距離海岸 50 公里範圍內未受妥善管理的塑膠垃圾。這些塑膠可能隨著雨水、潮汐或河川流動,最終進入海洋。因此 OBP 的來源其實仍然是「陸地垃圾」,只是存在可能進入海洋的高風險。這類塑膠品質較佳,較容易回收利用。 - Actual Ocean Plastics 實際海洋塑膠
屬於真正已經漂浮在海上的塑膠,或被打撈上岸的廢棄物。由於長時間受到鹽水、陽光風化,塑膠的分子結構與物理特性嚴重劣化,回收成本高昂且可用性低。因此,目前實際被回收再利用的比例非常有限。
這也是為什麼市面上大部分標榜「海洋回收」的產品,其實主要來自 OBP,而非真正的海漂廢棄物。

那應該會有人好奇,有沒有真正用海漂廢棄物做的產品?答案是有,但難以規模化。
台灣「點點塑」就是一個例子,他們每年回收約 3.1 公噸廢棄漁業浮球,經過繁複的處理流程:
收集 → 前處理(去除繩索、蚵殼)→ 清洗 → 剖半 → 破碎 → 混料 → 壓板加工 → 成品
最終能製成文創商品,例如餐具組或家具板材。但由於來源不穩定、處理耗時,這種模式很難放大規模。
結語
「海洋回收塑膠」聽起來很環保,但大部分產品其實並不是用真正打撈上來的海漂垃圾,而是來自海岸附近的海洋邊界塑膠(OBP)。這樣的行動仍有價值,但跟我們直覺想像的「把海裡的垃圾變成新產品」並不完全一樣。
所以,下次當你看到商品標上「海洋回收」標籤時,不妨多想想,這背後是大海真的被清乾淨了,還是品牌包裝出來的另一種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