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爆炸與選擇過剩的時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自由,也比任何時候都焦慮。自由讓人無限可能,也讓人無處安放。《世界上最爛的人》(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這部挪威電影,乍看是在講一個迷惘又任性的年輕女性,但當你靜下來細看,會發現她其實是很多人的縮影。
這不是一部愛情電影,而是一部關於「選擇」的電影。
一、她不是爛,她只是還不確定
在社群媒體與成功學洗版的世界裡,我們被催促著要早點找到答案、定位、目標,主角朱莉在片中不斷轉換身份:醫學生、心理學家、攝影師、寫作者……她談戀愛、分手、逃離、回頭。看似浮躁,但其實是「身份焦慮」的寫照。她不是不努力,而是還沒找到讓她覺得”這就是我”的角色:
不確定不是錯誤,而是成長的一部分。
二、自由不是輕盈,而是選擇後的重量
朱莉在兩段感情之間拉扯。一邊是成熟、穩定、想成家,一邊是即興、無壓力。她並不是在選男人,而是在選擇哪種人生樣貌。可能我們很多人也曾經歷類似的掙扎,電影給不出答案,但它提醒我們,所謂的選擇,不只是選擇誰,而是選擇自己想要哪一種未來。
自由不等於輕鬆,而是一種自我負責的能力。
三、成為自己,不一定要定義自己
片尾,朱莉獨自一人生活,沒有家庭、孩子或浪漫關係,她坐在窗邊,編輯照片,看起來平靜而真實。對許多觀眾來說,這不是一個傳統的 happy ending,卻是一種溫柔的和解,她學會了:
成為自己,不一定要定義自己。
人生不是一條直線,也不是一場考試,而是一次次的試探、挫折、遺憾與釋懷所拼湊出來的地圖。
四、如果你也感到迷惘
如果你也曾質疑過自己是不是太爛,太懶,太不夠……,或是正在經歷人生交叉點、害怕選擇錯誤的人,推薦你觀看這部電影,因為朱莉的故事,不是在教你怎麼做得更好,而是在安慰你:
你現在的樣子,也許不完美,但不需要被評比。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收藏、留言或分享給也正在迷惘中的朋友。你不孤單,而電影,是我們在混亂世界中彼此理解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