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向來擅長從日常細節中挖掘生活的詩意。而「家」——作為容納記憶、承載關係、映照文化的空間——經常在動畫中成為不可忽視的存在。這些虛構的住宅,雖然來自繪筆之下,卻總讓人感到無比真實。從木造老屋的吱嘎聲,到押入裡的藏身處,從城市套房的冰冷孤寂,到鄉間廊下曬著午後陽光的緣側,那些關於家的片段,不只是一種空間想像,更是對日式生活美學的深刻描寫。
本文從幾部經典動畫作品出發,從設計與文化角度重新審視動畫裡的「家」,看看我們如何在這些場景中,讀出日本居住文化的細膩肌理與深層精神。
緣側:連結內與外的光影之間
幾乎在每一部描寫日本家屋的動畫中,我們都會看到「緣側」的身影。這是房屋與庭院之間那道細長的木質廊台,既不是完全的室內,也不是室外。它既是居住空間的延伸,也是心靈沈澱的場所。
在《龍貓》中,緣側是父親閱讀與陪伴女兒的地方,是孩子們等待母親消息時凝望天空的所在。而在《你的名字。》中,三葉與祖母坐在緣側,講述關於記憶與時間的故事。緣側是情感流動的場域,是家的「呼吸口」。

從設計角度來看,緣側正是日本建築中內外融合的核心語彙:它讓空間能夠有「模糊」與「緩衝」,不急著分清楚界線,而讓居住者有更多與季節、風、光影共處的自由。對日式住宅而言,緣側不只是設計的一部分,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隱喻——能夠在時間裡靜靜地坐下,是家的溫柔證明。
在許多人的記憶中,動畫不只是角色的冒險故事,更是一種生活樣貌的記錄。尤其是日本動畫,總能用溫柔的筆觸描繪出一棟棟真實而鮮明的「家」:從榻榻米上的微風、灶台上滾燙的味噌湯,到走廊盡頭灑落的夕陽光線。
這些場景,表面上是卡通畫面,實則是對日式居家設計的深層詮釋與文化縮影。本文以幾部深植人心的動畫作品為例,從空間細節與建築思維,探討那些「動畫裡的家」如何成為一種溫柔卻堅韌的設計語言。

住在自然裡的老屋:《龍貓》的家與田園生活
宮崎駿筆下的空間設計從來不只是背景,而是角色成長的一部分。《龍貓》中的老屋,正是一棟典型的昭和時期木造住宅。屋頂斜斜的,窗戶斑駁,木地板會發出聲響。這棟坐落於鄉間的住宅,有著榻榻米的和室、可滑動的紙門、通往後院的走廊,幾乎是日本鄉間老家記憶的具現化。

屋子的狀態——牆面有裂縫、地板會嘎嘎作響、水井還在使用——與其說是「破舊」,不如說是一種「時間留下的居住痕跡」。這裡不是設計精美的樣品屋,而是真正可以活出日常節奏的空間。孩子們在走廊追逐、在浴室洗澡、在和室曬太陽的畫面,不只是童年回憶,更是一種日式建築強調「生活與自然共處」的哲學體現。

這種空間,沒有奢華與對稱,但卻有呼吸、有風、有歲月,有一種緩慢卻真實的美感。

《龍貓》昭和老宅3D平面圖
押入裡的小宇宙:《哆啦A夢》的微型住宅哲學
如果說《龍貓》的老屋是鄉間的自然懷抱,那麼《哆啦A夢》的野比家,則是戰後城市住宅的典型樣貌。作為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大雄家住的是一棟兩層樓的木造住宅。空間不大,但配置極其合理,是1970年代日本郊區獨棟住宅的範本。
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哆啦A夢睡的地方:大雄房間裡的「押入れ」(壁櫥)。這個原本用來收納被褥的空間,被改造成機器貓的臥室,一張墊被、一盞燈、一條簾子,成了最迷你的居住單位。這樣的設計,看似搞笑,實則與日本建築對空間「多功能使用」的觀念密切相關。

押入れ代表的是一種「藏與變」的哲學——當空間有限時,就讓每一格都能靈活轉換。今天是收納,明天就能睡人。這種思維,也在當今極小住宅設計(Tiny House)與膠囊旅館中延續著。
野比家的每個角落都有其用途與故事:榻榻米上的拉門隔間、通往庭院的拉窗、靠牆的曬衣場,都是日常與建築彼此牽引的證明。
大雄家建築剖析:昭和住宅的空間敘事
大雄家的住宅,結構上是一棟標準的輕量木構法兩層樓住宅,一樓為共用空間,如廚房、浴室與客廳;二樓則是私人空間,大雄與爸爸的房間位於此。建築外觀簡樸,屋頂低斜,牆面為木質與灰泥混搭,反映了當時建築對「可負擔性」的追求。
室內採用大量拉門與紙門,空間可以自由開合,機能性強又符合日本人講求內與外界線模糊的生活觀。陽台與小庭院不僅作為生活機能的延伸,也代表著人與自然的日常接觸點。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沒有華麗裝飾,卻有極高的使用效率與情感認同。

在這樣的屋子裡成長,孩子有一個讀書的桌子、家人共用的餐桌、母親管理的廚房與洗衣場,這些空間細節構成了日本家庭生活的具體樣貌。也因如此,《哆啦A夢》成了跨世代的「空間情感載體」。
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靈魂轉換:《你的名字》的雙重居所
《你的名字》以靈魂交換為敘事主軸,描繪東京少年瀧與飛驒少女三葉之間的奇妙連結,而他們各自的「家」也恰如其分地展現了兩種日本居住風格的對照。
瀧住在東京一間現代小套房中,空間極小,配置簡約,一張床、一個書桌、一個小廚房,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功能性極高的棲身所。這類空間在都市中屢見不鮮,反映出現代日本單身青年的生活樣貌與空間限制。畫面中大量採用灰冷色調、整齊收納、落地窗與城市夜景,形成一種略帶孤獨但仍理性運行的都會感。
相對地,三葉所住的家則是典型的鄉村家屋:家與神社相連,有庭院、木造屋架、傳統和室、拉門與紙窗,四季變化在居家空間裡如實呈現。她與祖母及妹妹一同生活,空間開放而富含生活儀式,例如編繩、祭典準備、晨間的掃地與茶水儀式。這種居住型態重視自然、世代傳承與社群連結。

這樣的雙重居所對比,讓我們不僅看見了空間上的差異,更呈現出居住方式如何與生活節奏、身份認同甚至時間感緊密結合。在建築語彙中,《你的名字》呈現的是「都市極簡」與「鄉村儀式性」兩種空間邏輯的交錯,提醒我們:家的樣貌,常常是記憶與情感的鏡像。
最後的棲身之所:《螢火蟲之墓》的破碎之家
《螢火蟲之墓》是所有動畫中最沉重卻也最動人的「居家記憶」。與其說這部作品描繪了一個家,倒不如說它呈現了一個「無家」的世界。在戰爭摧毀了清太與節子的原本住所後,他們先被收留,後來被驅逐,最終只得躲入廢棄的防空洞裡。

這座防空洞,黑暗、潮濕、沒有門與燈,卻是兄妹最後的庇護所。節子在那裡看著螢火蟲飛舞,清太則用一點火光與想像力,為妹妹築起一個小小的「家」。
與《龍貓》或《哆啦A夢》的房子相比,這個居所更像是「家的斷裂點」,代表著居住與情感的極限狀態。但正因為如此,它反而讓人看清家的本質:不是牆壁與屋頂的組合,而是能讓人感到安心、被愛的所在。
這部作品也提醒我們,居住空間並非永恆,設計不能只關注外型與機能,更應關照人與空間之間的情感鏈接。
結語:設計的是空間,承載的是人心
日本動畫中的「家」,從來不是單純的背景,而是情感的延伸與生活哲學的縮影。無論是坐落在田野裡的老屋、擁擠卻溫暖的押入、還是破敗中的防空洞,每一個空間都訴說著日式居家設計的內在價值:簡潔、實用、可變、通人情。
這些動畫教會我們,家的美不在豪華裝潢,而在於空間與人的互動,在於窗邊的陽光、地板的聲音、門後藏著的回憶。當我們在設計現實中的住宅時,也許可以從這些動畫的場景中,重新找回一種有溫度、有呼吸的空間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