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ta以約148億至150億美元收購Scale AI 49%股份,是其戰略發展上的關鍵轉捩點。這項投資讓Meta得以直接取得業界領先的資料標註與訓練引擎,這些對於訓練先進AI至關重要,同時也將Scale創辦人Alexandr Wang納入領導層,領導一個全新的「超級智慧」研究實驗室。結合高品質資料與頂尖人才,這使得Meta在與OpenAI、Google DeepMind和Anthropic的AI競爭中取得更有力的地位,特別是在其自研的LLaMA模型表現平平的背景下更顯重要。
在組織架構上,這筆交易設計成讓Scale保有自主權,同時賦予Meta相當程度的監督權,包括對智慧財產權的洞察及產品整合的影響力。Alexandr Wang與約50位研究人員的加入,讓Meta即使是少數股東,也可藉由影響人事與研究方向,實質掌控實驗室的運作。這樣的架構與微軟與OpenAI的少數股權合作模式類似,在不違觸監管紅線的前提下,最大化商業協同。
從財務角度看,這項收購成為Meta 2025年資本支出的核心部分,整體年度資本支出預算也由原先的600至650億美元上調至640至720億美元。這筆對Scale的150億美元投資雖在此範圍內,但也讓人擔憂長期高資本支出對Meta自由現金流的壓力。2025年第一季,Meta自由現金流為103億美元,低於去年同期的125億美元。不過分析師預期隨著營收成長與營運效率提升,到2026年自由現金流將重回520億美元水準。根據Meta的公開說明,2025年全年的總費用預估為1130至1180億美元,資本支出集中於AI基礎建設、資料中心與頂尖AI人才的挖掘。這筆收購與其整體AI佈局高度一致,也突顯了Meta在生成式AI競賽中不惜投入巨資的決心。
然而,投資人應關注這些計畫何時能實際產出營收貢獻。Meta已將生成式AI整合進其核心廣告產品,其AI助理Meta.AI每月活躍用戶已超過10億人次。這些AI工具被視為提升廣告精準度、投資報酬率與廣告主黏著度的關鍵武器。不過這些效益預計要到2025年末或2026年初才會在財報上體現出來。
針對本次投資與開支增加,分析師也調整了獲利預測。Zacks目前預估Meta 2025年每股盈餘為25.50美元,預估本益比介於27至29倍之間。這反映市場對Meta成長潛力仍有信心,但也顯示若無明確成效,估值上漲空間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Meta目前的前瞻本益比約為27倍,PEG值為1.7,整體評價已偏向高估,且Zacks給予的價值評分為「D」。這顯示儘管未來成長潛力備受期待,市場仍對其財務風險與估值合理性保持保留態度。
執行風險亦不可忽視。Meta在元宇宙與LLaMA模型的推進過程中,皆遭遇延宕與挫折。如今轉向打造「超級智慧」,不僅需整合來自Scale的精英團隊,也必須在人才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穩定核心團隊,確保技術能順利落地。在OpenAI、Google等競爭對手持續領先的情況下,即便Meta完成收購,仍只能說是邁出了追趕的第一步。
從商業化角度看,Meta的廣告業務仍是其營收主力,占比超過95%。AI帶來的最大機會,在於如何進一步提升廣告精準度與自動化效率,甚至可能開拓AI即服務(AIaaS)等新型收入來源。若能有效商業化,AI將成為Meta繼社群平台之後的第二成長引擎。
然而,監管與地緣政治風險不容忽視。Meta過去的收購案(如Instagram與WhatsApp)已遭美國聯邦監管單位追查,此次即便僅為少數股權投資,也可能因規模龐大而觸及反壟斷法。此外,Scale AI與美國國防部的軍事合作亦可能帶來倫理爭議與額外審查壓力,進一步影響商業進程。
總結而言,這起對Scale AI的投資,是Meta在AI領域一場大膽、甚至可說是急切的轉向。在虛擬實境表現未如預期後,Meta企圖透過AI重塑其技術領先地位與長期商業護城河。儘管未來充滿不確定性,若Meta能成功將資料與人才轉化為產品與營收,同時妥善控管資本支出與法規風險,這項投資極可能為其帶來長遠回報。對於看好AI應用落地且願意承擔短期波動的投資人而言,Meta的股票仍具吸引力。但這趟旅程充滿技術、財務與政治層面的挑戰,需審慎評估與長線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