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5日,對許多人而言或許只是個尋常的初夏日子,對我而言,卻是576山林之旅真正開始的日子。
一早背起割草刀及電動割草機,走進那片熟悉又陌生的邊坡草叢。這不是一次隨意的探勘,而是我內心已決定要開始行動的時刻。地上鋪滿層層高昂的芒草,頭頂則是層層交織的藤蔓與樹冠,讓整個空間幾乎不透陽光。這裡曾被人遺忘,也曾是風與鳥獸的棲息地。如今,它重新迎來一次被照看的機會,而我,是那個第一個走進來的人。

但在這片幾近封閉的綠幕之中,卻也看見了令人驚喜的生命力:附生在樹上的山蘇與青苔長得壯碩茂密,咬人狗正在結果,垂掛一串串紫白色果實,為這片森林加添了些許光澤與野性氣息。高處的大樹分布零散,但枝頭上不乏鳥鳴。地面上除了芒草與蕨類,也能看見少量野薑花、小苗木,證明這片土地仍保有復育的潛力。

割草那是一種很原始、很直接的行動感受。每一下揮刀,割開的不是雜草本身,而是多年未曾有人關心過的荒蕪感。雜草太高、太密,有時一刀還割不斷,只能一點一點將它們放倒。汗水很快就從額頭與背脊滲出,但那感覺卻令人滿足,彷彿我正在為這片土地「呼吸」出第一道空氣。
當初選定這塊地,除了地勢平緩之外,這裡的芒草密度足以代表整體復育難度的中等狀況。割草後露出的地貌顯示:這裡的土壤仍保有良好的涵水力,且經過多年未翻動,地力應有機會透過自然農法慢慢回升。
同時在旁邊的林間,也觀察到多樣的原生植物:棕櫚科的高木交錯而立,有些被藤本植物攀附,形塑出一種熱帶雨林般的立體結構;林下層則遍布蕨類與小苗,形成一種天然的再生萌芽感。這些景象讓我堅信,只要給予適度的清整與導入中繼及未來樹種,這片林地將會逐步回歸它應有的多層次結構。
為了留下紀錄,拍下了當時的幾個畫面及影片:從滿布芒草的清整前,到割草後逐漸露出的地表;從森林邊緣垂掛下來的藤蔓,到內部濕潤幽靜的林相。這些照片成了之後寫作與記錄的重要素材,也是一種提醒──每一個行動都是一次選擇,而我選擇的,是站在自然這一邊,協助它甦醒。
相信576不再只是「一塊土地」,而是一場進行式的對話、一種與自然共舞的實踐。每一刀的落下,都是一種承諾。我要守住這個承諾,直到這片森林能夠自己呼吸、自己站起來。
🌱576森植語錄
重建森林的第一步,不是種下一棵樹,而是清出一片讓光進來的空間。
——在草叢與藤蔓之間,聽見土地的呼吸。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