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山林木、海岸及都市造林近年已見豐碩成果,在氣候變遷生態永續與淨零碳排的議題下,植樹造林工作更讓人感受到刻不容緩,從公部門、企業、校園到個人,或多或少在近前三月植樹月的風潮下應該都多有感受或參與到相關活動。
這些林木成長過程中會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隨之而來需要正常修枝、養護照顧,唯透過公私部門的認養與管理,我們期待種樹捕碳能有效為地球帶來減緩氣候暖化、減輕氣候變遷帶來的災難與降低相關風險。
然而,實際執行下,我們該思考的是,在一片熱血參與植樹造林之後,像是例常的澆灌、修剪、防治等繁瑣長達數十年的養護工作該由誰來進行呢?
當然,除了公部門之外,筆者希望這一次,能由地方林業的新生代力量來參與,更希望在植林過程即可以規劃與建構合適的設備與環境場域以便能讓身心障礙夥伴也能夠自在走進林間參與養護工作,如此,可在實踐植樹造林為世界補捉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同時,不只能成功孕育林木生長、生物多樣性發生,更可兼具社會參與地方林業創生的各種新樣貌發展可能。
如果想得再遠一些些,例如十年二十年後,這片林、這棵樹在成長期間內我們該如何善用修枝(修枝應可定義為:收成),或是當遇到不可抗拒之自然的風倒、枯立木、病樹等情況,這些木材又能否透過分級分類,串連起林業上中下游等各領域專業公司以一整個生態系來幫助創造最好的循環再利用,以全材利用生產達成零廢棄與固碳的可能,則是筆者認為的一大關鍵。
-註:如果不能將捕捉下來的碳(存放於樹身木材中)活用固定下來,那植林種樹的工作就只做了碳捕捉卻沒做好固碳的後續工作。
故如何善用修枝料源,是一個困難且重要的議題。首先,我們已確定修枝焚燒必須獲得轉化其他應用,焚燒對於環境生態與社會循環、提升生活品質沒有正面幫助,而該如何應用,筆者則是透過了二年執行了超過25個專案,來嘗試為各種樹種、藤蔓之修枝與料源做了相關研究,包括成立REWOOD木工站邀請老木匠、新學員參與的教育空間,針對硬木大料設計製作成木家具同時實踐傳承木作技術,而普遍較多的中、小料源則以台灣第一座土炭窯協力製作成生物碳並同時收集厭氧悶燒碳化時的木酢水煙,後續應用在生活調濕除味的除濕碳包與天然木酢清潔系列用品的研究發展上。
筆者認為,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建立一個永續可持續發生的商業模式,才能從植樹造林、養護應用的過程中,建立一個可運作、可參與、可持續的永續過程,例如:需要料源分類與判斷、關鍵關係人力的參與,以及是否具備完整的生態系得以支援。如此才能打造一個具有韌性成為城市都市林或是一座山林的管理支持系統。
木材是珍貴的資源,以零廢棄為原則,盡可能重複、延長使用,就能不斷創造價值。REWOOD陳偉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