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復育

含有「森林復育」共 3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在日月潭,夜裡阿達紹碼頭的燈火與湖面倒影如幻如夢,清晨林地探勘卻充滿真實觸感。腳下泥土、蕨類與竹林的氣息,鳥鳴與晨光交織,顯示幻象與實相並非對立,而是同一心境的展現。正如《楞嚴經》所示,修行並非拒絕幻象,而是在其中照見空性。當心不再執著於真與假、動與靜,湖光山色便同時成為覺醒的契機。
Thumbnail
在576林地的復育旅程中,正式啟動了採種、育苗的學習旅程,首批是樟樹、茄苳樹與更多原生植物。透過取枝、收集果實、扦插與育苗,這片森林迎來一場生命的接力。每一次的扦插與播種,都是對未來森林的承諾,也是人與土地重新對話的開始。
Thumbnail
近年來,人文學科逐漸被推向邊陲,從哈佛刪減課程到各國大學縮減預算,社會價值似乎更傾向「實用」的理工科。然而,當量子科學挑戰現實認知、AI顛覆職場倫理,跨界的迫切性比以往更高。本文從「藏山問行」的角度出發,探討人文與理工如何互為鏡像,並思考教育、企業與個人如何回應這場文明的轉折。
Thumbnail
7月30日播下的大葉山欖種子,直到9月1日才在576林地的林蔭下冒出嫩芽。這段等待不僅是一段生態復育的紀錄,也是人與土地的對話。發芽的幼苗正提醒我們,森林的重生源自細微而真實的行動,每一次播種,都是人與自然共同的修行。
Thumbnail
午後三點的576林地,陽光已落到中央山脈後方,留下涼爽與靜謐。割草為體驗活動開出一條小徑,卻意外發現羅勒在混沌的草木間綻放。森林復育不是嚴格規劃,而是容許自然自展秩序。羅勒花的清香,成了森林的一句低語,提醒人類:與其控制,不如學會與混沌共生。
Thumbnail
父親節當天,從玉里林地勘查到576種植大葉山欖,傍晚踏出林地時的月色、林間的山羌聲、九芎樹旁的月影,以及豐山田野間月光與燈火的歸途,構成了一段自然與情感交織的旅程。
Thumbnail
在576林地中,經由藤蔓清除與自然條件轉變,大葉楠木群悄然現身。此現象說明原生種在低干擾環境下具備自我更新的潛能,是自然與人為共構森林復育的典範。
Thumbnail
在藏山問行的旅途中,一把源自銅門部落的傳統刀具,不僅是行進林野的工具,更是感知自然脈動的介面。這把刀,隨行於各片林地之間,記錄著每一次藤蔓斬斷與心念清明的時刻,也成為與山林共處的身體回應與文化回聲。
Thumbnail
0726投票日路過一所學校時,拾起散落在圍牆邊的大葉山欖種子。從都市帶回576林地,進行五處環境條件下的種植實驗。這場由撿拾展開的旅程,連結城市與森林,也播下了人與自然互動的思辨與期盼。
Thumbnail
在割草清整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一株株已高達50公分至2公尺的菲律賓饅頭果,零星分布在576草坡間。後來確認它們正是台灣的原生樹種 Glochidion philippicum,這發現讓我驚喜又感動。森林的回復從來不只是人為計畫,有些生命早已準備好,只等我們讓陽光照進來。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