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檢視智慧化空間中的人機關係與設計盲點
隨著IoT(物聯網)、AI控制、環境感測技術逐漸成熟,「智慧家庭」與「智慧建築」的概念正快速融入我們的居住空間。自動照明、智慧恆溫、空氣品質調節、能耗資訊即時監控……這些功能不僅象徵著科技進步,也成為節能、健康與便利的代名詞。
但我們是否曾停下來問:這些「智慧」的功能,真的理解了我們的生活脈絡嗎?當我們導入智慧系統後,是更輕鬆,還是反而進入一場與科技的拉鋸戰?
本文將從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一份智慧家庭民族誌研究出發,帶您從更深入的角度理解智慧建築設計中的問題核心:當科技主導了生活節奏,使用者是否仍擁有足夠的彈性與選擇權?而我們所謂的「智慧化」,究竟是一種真正貼近人性的設計,還是科技對生活的預設簡化?「智慧建築」的理想與現實差距
目前智慧住宅設計多採取「使用者中心設計(UCD)」的邏輯:設計者預先定義使用者需求,再透過演算法、預測模型與圖形介面,盡量減少人機互動,強調「自動執行」、「無縫體驗」與「一勞永逸」。
這樣的設計理念試圖打造一種「科技退居背景」的生活模式,也就是所謂的「設定後即忘(set and forget)」。理論上,這能讓使用者更專注在生活本身,不需煩惱控制細節。
但在現實中,問題往往比設計假設複雜許多。研究團隊觀察到:
- 熱水系統無法應付六口之家:每日固定加熱排程導致家人需安排洗澡順序,甚至遇到冷水危機。
- 自動通風持續吹冷風:即使空氣品質數據顯示「良好」,住戶仍覺得不舒適。
- 感應燈被貓觸發:夜間誤亮,干擾睡眠,卻無法設定排除動物干擾。
- 智慧系統「不夠聰明」理解使用者習慣:導致住戶反而回頭依賴手動操作。
這些例子不只是單一功能瑕疵,而是智慧建築與人類行為判斷標準出現「根本落差」的表現。
真正的問題:誰來定義「適當的行為」?
在使用者中心設計中,「人」被視為一個需求集合體,而科技的任務是「滿足這些需求」。但實際生活遠比這個模型混亂且充滿情境性。
人的需求往往不是穩定的。例如:
- 天氣突然變化、一家人中有人身體不適、訪客來訪臨時改變溫度設定;
- 或只是孩子習慣睡覺時要有微光、老人家喜歡暖和點的客廳溫度……
這些「非預測性」情境,正是科技預設邏輯難以處理的關鍵點。
此外,科技本身也不再只是被動支援工具,它會反過來「塑造」人類的行為。例如住戶為了配合系統行為,反而得調整生活節奏,或避免系統誤判、誤動作。
這樣的關係,其實是一種「共演」(co-performance):人與科技共同演出生活的每一場景。誰主導、誰配合,變成需要不斷協商與調整的過程。
介面不是「操作點」,而是「互動過程」
傳統上,介面被視為一種可視化控制入口(如牆面顯示器、APP介面),但在智慧建築中,真正發揮作用的「介面」往往是:
- 每天固定早上開窗的習慣;
- 用遮蔽物干擾感應器以避免誤動作;
- 甚至觀察狗、貓是否對某些室溫表現出不適反應,進而決定是否調整設定。
這些非傳統的操作行為,其實才是「被實踐出來的介面(enacted interface)」,是住戶與科技之間互相磨合、回應的結果。這種「介面」不一定具備圖形或程式碼,而是以行為、感官、情境為單位。
從設計控制,轉向設計回應力
這項研究的價值,不僅在於揭露問題,更提供了思維轉向的方向。
✅ 重點建議如下:
- 設計系統「允許錯誤」的空間
自動化不等於完美控制,應設計「回滾」、「中斷」與「手動介入」的機制。 - 強化「情境感知」而非僅靠演算法推理
系統需考慮更多「非結構化資料」如使用習慣、節奏、臨時行為等,而非只靠固定數據指標。 - 設計「開放式介面」,讓住戶得以自行調整或再配置
不只是讓使用者能設定參數,而是能透過生活經驗改變系統行為模式。 - 擴大「使用者」定義,納入寵物、植物等非人因素
智慧家庭中的「成員」不只人類,系統應理解整體生態脈絡。
智慧不在全自動,而在於能共學、共調整
智慧住宅的核心,不在「能不能替你開燈或省電」,而在於它是否能:
- 在你需求改變時即時學習;
- 在衝突產生時提供調整空間;
- 在日常中成為一種「可理解且可回應」的共居夥伴。
換句話說,「智慧」不應是單向的自動化與預測,而應是一種雙向的適應性關係。真正高品質的智慧建築,是能夠包容混亂、容忍錯誤、並鼓勵共創的生活平台。
📌 思考時間:
- ❓ 智慧系統預設你怎麼生活,但你真的這樣活嗎?
- 📉 設定後即忘 ≠ 真正的便利,可能變成生活限制。
- 🧠 真正的智慧設計,是給你調整系統的能力,而非完全控制你。
- 👥 使用者不只是人——也包括家中的寵物、植物與生活節奏。
- 🛠️ 好的智慧系統,不是無感,而是能「感你所感」。
如果你正在規劃智慧家庭導入、設計智慧建築系統、或評估未來的居住科技,這些觀點或許能提供一種新的思考路徑:從設計科技控制人,轉向設計人與科技共生的機制。
未來的智慧,不是讓我們少做事,而是讓我們做出更貼近自己的選擇。你準備好和你的房子一起學習、一起生活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