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關心裝置效能的用戶來說,3DMark 這個由 UL Solutions(原 Futuremark)開發的跨平台效能測試工具,早已是評估手機、筆電到桌機等設備圖形與運算性能的重要標竿。雖然 iOS 版本早已推出並廣受歡迎,但 Mac 用戶長期以來只能透過特殊方式測試,或被迫倚賴其他平台的結果作參考。
如今,這個局面終於改變了!UL Solutions 宣布推出原生 macOS 版本的 3DMark,不僅全面支援搭載 Apple Silicon(如 M1、M2、M3 系列)的 Mac 裝置,還針對 macOS 的硬體特性進行優化,讓效能測試結果更精確、更具參考價值。
這項更新不僅填補了多年來的生態缺口,也讓所有 Apple 裝置終於能在同一個測試平台上公平較勁。為什麼需要 macOS 專屬版本的 3DMark?
雖然早在 iOS 版本推出後,已有不少 Mac 用戶透過相容方式運行 3DMark 測試,但這些做法存在著不少問題:
- 非原生支援:許多測試其實是透過 Rosetta 2 轉譯執行,無法完全發揮 Apple Silicon 的效能潛力。
- 測試結果偏差:由於 macOS 與 iOS 在螢幕更新率、API 架構等方面的差異,導致效能數據不夠準確,甚至出現誤導。
- 功能不完整:iOS 版本無法使用部分進階測試與設定選項,限制了用戶對裝置性能的全面了解。
根據 UL Solutions 公布的資料,在所有透過 iOS 版 3DMark 提交的測試數據中,約有六分之一來自 Apple Silicon Mac 裝置,顯示這群用戶對效能評測的高度需求。
原生優化,效能測試更準確
全新推出的 3DMark for macOS,主要針對以下幾個層面進行全面強化:
✅ Apple Silicon 原生支援
- 完整支援 M1、M2、M3 等 Apple Silicon 晶片架構
- 測試過程直接於 ARM 架構下執行,無轉譯損耗
- 更能反映裝置真實運算與圖形處理能力
✅ 支援 Metal API
- 測試完全針對 macOS 的 Metal 圖形 API 進行優化
- 相較於過去透過其他平台間接測試的方式,結果更符合實際使用情境
✅ 測試項目更齊全
Mac 用户現在可以使用以下三個核心測試項目:
- Wild Life Extreme:測試裝置在極限圖形負載下的整體效能表現
- Solar Bay:專為筆電與行動裝置設計的實用效能評比
- Steel Nomad Light:專注於行動 GPU 在中階負載下的表現
此外,還有一項重大更新是:
Steel Nomad 基準測試 過去僅提供 Windows 版本,現在也正式支援 macOS,讓用戶能以相同標準橫向比較不同平台裝置的效能。
功能完整度媲美 Windows 版本
UL Solutions 表示,macOS 版 3DMark 不只是「能跑」而已,而是功能完整度與 Windows 版本並駕齊驅,包括:
- 🔁 探索模式:可無限次重複執行測試,觀察性能穩定性
- 💾 結果儲存與同步:測試成果可儲存至個人帳號,跨裝置查看與比較
- 📐 自訂解析度測試:可調整畫面解析度與細節設定,模擬不同使用場景
- ⏱️ 循環測試模式:長時間運行測試,觀察裝置在高負載下的散熱與效能曲線變化
- 🎨 HDR 支援:啟用高動態範圍顯示,讓測試畫面更加逼真與醒目
這些功能讓專業用戶與一般消費者都能以更科學、更直觀的方式評估裝置效能。
跨平台比較更公平,效能數據更有參考價值
過去,由於各平台測試工具與環境不一致,導致裝置之間的效能難以公平比較。如今,3DMark for macOS 的推出,讓 macOS、iOS、Windows、Android 等裝置能夠在相同的測試邏輯與評分標準下進行比較。
這對於:
- 想比較不同作業系統下 MacBook 與 Windows 筆電效能的用戶
- 開發者需要針對多平台進行優化的團隊
- 消費者購買前想了解裝置真實效能表現的人
都是一大福音。
結語:3DMark for macOS,為 Apple 裝置效能評測立下新標準
隨著 Apple Silicon 的效能日益強大,越來越多的專業創作者與重度用戶選擇 Mac 作為主要工作平台。在這樣的趨勢下,UL Solutions 推出 macOS 版 3DMark,不僅填補了技術空白,更具有以下幾項重要意義:
- 提供真正公平、準確的效能評比工具
- 讓 Mac 用戶能以原生方式深入了解裝置潛力
- 促進跨平台效能測試標準的統一
這次的更新,不僅是技術上的里程碑,更是效能測試領域的一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