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網路的隱性代價:你的情緒正在被悄悄操控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最近在網路上有幾句話總是會讓我變得焦慮:

「我離職後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第一個月,馬上就賺到了6位數。」

「現金流很重要,一定要培養出一個高收入技能。」

「你知道為什麼你賺不到錢嗎?因為你想太多、做太慢。」

這些話聽一次兩次還好,但一遍又一遍地被這些追求名利的話語洗禮,讓我心中浮出了很多自我懷疑:

「我在這裡慢慢地用心寫文章是不是太沒效率了...」

「別人都在把自己的技能變現,我學了一技之長卻賺不錢,我是不是白忙一場。」

「我有時候真的想蠻多的,我會因為這樣變成魯蛇嗎?」

這樣一句句的自我懷疑,使焦慮又主導了我的生活,而且更糟糕地是...

我又開始逼迫自己得「做點什麼成果出來」。明明才下定決心要好好休息半年、享受生活、體會自由的日子。

尤其,我才在不久前寫了篇【從執著成果到體會過程】,鼓勵自己開心地投入所好,追尋直覺。

結果,才堅持了一會,我又回到過去那種事事都要做出成果的心態,而這樣的心態總是讓人焦躁不已,想起昨晚在床上翻來覆去,讓焦慮的意識剝奪自己睡眠的權力,我不禁感嘆:「即使已經離職了,我在休息時間仍然走不出焦慮的生活…」

而我憂心忡忡地樣子,一下子就被朋友視破,她大罵:「你現在——就是——給我!好!好!休!息!再讓我聽到你提錢,我就把你家WIFI全燒了!」

其實,我本來也不會花太多時間上網、使用社交軟體和看自媒體,更多的時間,我花在閱讀、寫作和慢跑。

然而,我又拿起手機進入網路世界,這一切都要從我嘗試「重新設計我的人生」說起。

離職後的那幾周,我通常就是獨自一人經營興趣,一方面也思考著興趣是否能養活自己,所以我讀了一本暢銷書⟪Designing Your Life: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試圖透過生命設計找到自己的下一個職涯,然而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各位要訪問的對象,是正在做你想做的事或過你想過的生活的人,或是在你想詢問的領域擁有實際經驗與專業知識。去聽對方的個人故事,瞭解他怎麼會從事今日的行業,如何取得專長,或是從事那一行真正的感覺。

這段話對於正在轉換跑道的我來說影響力非常大,因為我才剛離開科技業踏入寫作的領域,身邊完全沒有相關領域的朋友可以訪問,但我又很認同書中這段話 —— 透過與該領域專家的對話,並想像自己是否每天都能做那樣的工作。

所以很快地,我就拿起手機搜尋「線上讀書會」,想試著在一群喜歡閱讀的同好中認識新朋友,並聽聽看他們的人生故事,或許有機會找到也熱愛寫作的人。

沒想到拿起手機那一刻,是我惡夢的開端。

一、社群媒體真相:沒付錢的你,其實就是產品

我找到一場線上讀書會,要討論的是我很有興趣的一本書⟪阿德勒談人性⟫。

我內心充滿期待,因為我對讀書會的幻想是:

理想的讀書會

理想的讀書會


「有一位領讀人導讀當天要被探討的書籍,接著大家各自讀一段時間後,再進到最有趣的環節:對書中的觀點提出反面意見、互相討論激發新點子。」



只不過我的眼界真的太小了,那場讀書會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我一登進連結,彈出會議視窗,就聽到領讀人說:

「大家有沒有聽到課程的優惠資訊?有的話請幫我在聊天室窗刷一排111❤️!」

「啊?這是...今天不是要讀⟪阿德勒談人性⟫嗎?怎麼在促銷課程?」我心想

領讀人「哇~謝謝大家的回應!記得多多與我互動讓我對你印象深刻喔,這樣才更有機會拿到更多優惠資訊!」

我真的是遭受非常大的價值觀衝擊,免費的線上讀書會都是這種風格的嗎?!

領讀人先介紹自己當自由工作者賺了多少錢、還開了課程幫助別人也成為自由工作者,或是尋找到真正的自己(實在是很像有毒的心靈成長課程),究竟那堂被促銷的課有多麼厲害我也記不清了,因為我絲毫沒有興趣。

但怎麼樣?沒關係,我先按耐住暴躁的情緒,給這場讀書會30分鐘的機會,如果30分鐘內書籍內容隻字不提,我就退出線上會議室。

滴答滴答...叮!30分鐘到了,更誇張的事情來了,什麼書都沒開始討論,就直接把結尾環節的活動搬到講書之前,領讀人要大家先開鏡頭一起拍一張大合照。

我真的是受夠了。

這擺明著促銷課程才是重點,所以我果斷按下退出鍵。我從來沒想過賣課程的促銷活動,會用⟪阿德勒談人性⟫來包裝成一場讀書會。

除此之外,我深刻感受到了一句話:「如果你沒有付錢買產品,那你可能就是產品。」
這場免費讀書會的每一位參與者,無形之間成為了冒牌領讀人的待宰羔羊。

其實在參與之前我就覺得幾個地方很怪:

  1. 領讀人沒有要求參與者自己持有同一本書並且事先讀過
  2. 讀書會的活動公告沒設參與人數上限,如果線上50人要怎麼進行討論?

好吧,我是有點傻,或許應該先問清楚的,但至少我下次知道讀書會的篩選標準是什麼。

除了嘗試透過讀書會認識新朋友,我也花了一點時間研究了一款擴展人脈的APP:LinkedIn。

其實我到現在都還是弄不懂LinkedIn人脈要怎麼使用,即便是參加了一場由「資策會贊助」的LinkedIn實戰應用線上課,那堂課是我為了學會使用才報名參加,課程同樣也是在網路上搜尋到。

到了上課當天,我以為會有實際的APP操作環節或講師分享使用經驗之類的核心內容

但…我太小看這個世界了。

整堂課只不過是幾張投影片切來切去,沒什麼實質的內容,不然就是講師直接點開ChatGPT說:「我們可以請ChatGPT根據自己輸入的經驗和特質給出一份履歷,並且要打上"in English"喔!這樣它才會給英文版本。來,我示範一次。」

「...唉,這種事為什麼需要開課來教啊...」我心想

「大家學會了嗎?學會幫我打一排1喔!」講師說

拜託!不要再讓我聽到刷數字了,我又立馬按下退出鍵。

無庸置疑地,只不過是講師想拿資策會的贊助,用這種沒內涵的課程水過去。在場的學員包括我又再一次成為他人的生財工具。

這一周除了這兩次讓人失望的經驗,我還有試過一些別的方法,但整體下來在網路上嘗試的方法都只帶給我一種感覺:全都糟透了

只不過是想擴展人脈,試著找到可以訪談的對象,卻落入他人的商業模式裡。

我以為自己享用著免費的網路資源,是資源的主宰者。實際上,在我進到網路世界的那一刻,就成為了線上市場的產品之一。

似乎每個「免費使用」的背後都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不夠小心的人可能會在這個過程中買下了原本不需要的東西。

即使夠小心,那也得花大量時間與心力過篩劣質的資訊,就像我花了時間找「看似正常」的讀書會和課程,也花了時間參與活動,最後才發現自己根本是在浪費時間和力氣。

二、資訊過載的真相:你以為自己在篩選,其實大腦早被影響

這周我花一堆時間在網路上找了些有的沒的活動,也無意間被網路推薦了形形色色的見解和觀點,就像某人誤入農場文時,有五花八門的廣告在等著那人的目光注意到它。但很多時候這些非主動搜尋的資訊根本就幫不上忙,甚至是讓自己變得焦慮。

我才只用一周的時間透過網路去接觸其他的人事物,短暫的時間潛移默化之下,就有一些雜訊進到腦袋:

「我離職後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第一個月,馬上就賺到了6位數。」

「現金流很重要,一定要培養出一個高收入技能。」

「你知道為什麼你賺不到錢嗎?因為你想太多、做太慢。」

這些雜訊一開始會躲在腦海的陰暗角落中,原本只是細碎的小雜訊,但它會變得越來越大聲、越來越噪雜,直到它長成耳蟲,讓你晚上睡不著覺。

失眠的一夜

失眠的一夜


夜晚我躺在床上,睜著兩顆大眼珠,盯著天花板,而耳蟲不斷地在我的左右耳間串來串去。

「唉…又來了」我又失眠了。



我很想睡覺,可是我的注意力又不斷的聚焦在那些煩人的念頭上,忽然,我想起曾經有一本書讓我感到很平靜,我馬上起身重新翻開那本被我讀過的書:

念頭本身當然不構成問題。自動、漫不經心地判別每一個念頭——這個才是大問題。未經訓練的頭腦經常如此。我們會覺得自己的身分和念頭緊密相關。
這些念頭唯一的養分來源,就是你的注意力。

 對,就是這惱人的注意力拼命往糟糕的念頭去,所以我試著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吸吐了兩三口,漸漸地,腦袋越來越空白,開始有了一些睡意。

專注在呼吸一直以來對我來說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只要一分神,腦袋又會不自覺的想東想西,然後擅自判斷每一個念頭:

「叮咚!這個糟糕的念頭,你本人沒錯。」

「嗯…這個正面思考?對不起,請你離開,這不符合你的形象設定。」

但是一旦成功專注呼吸過一次,那帶來的成效卻是非常驚人,因為呼吸會讓人活在當下,也讓人放下對未來的恐懼與焦慮。也還好過去的閱讀習慣使我倖免於這場網路災厄。

今天早上我又重新翻閱了⟪Designing Your Life⟫,我注意到原本那段話之前的一句話:

接下來,要特別介紹我們稱為「生命設計訪談」的原型對話,「生命設計訪談」簡單到不可思議,其實就是去聽別人的故事,不過當然不是隨便抓一個人,聽到什麼故事就是什麼故事。

這段對來說我才是最重要的,因為網路上的資源大多是免費的,所以不三不四的見解也會進到我們的搜尋範圍內,一個不小心還可能被內化到我們的心中。

但,要更注意的是——在網路上並不是付費就一定能過濾出好品質。

網路詐騙橫行,曾經我也是傻傻地被別人敲竹槓過,這個被敲竹槓的辛酸史似乎也能寫成一篇文章讓大家笑一笑。

所以享用免費的網路資源時,要意識到時間和精力就是要付出的成本,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可能會以健康的情緒受損作為代價

其實我現在還是不知道如何找到一位適合的人做生命設計訪談,可是至少現在我學會一件事 —— 不要試著在網路上找到這個人

至少對於我來說是這樣,而且有沒有人能訪談對我來說暫時也沒那麼重要了,我還是喜歡獨自窩在家裡閱讀和寫作,累了就出門慢跑,因為這每分每秒都讓我學會活在當下、忘卻煩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閱林
6會員
15內容數
這個沙龍歡迎冷門知識愛好者!因為我熱愛了解新事物,也會與大家分享我的所見所聞。 如果你喜歡探討時事,那也歡迎你加入!雖然我未必能以最快的速度更新時事,但更多的思考與討論也很值得我與大家一起經營。 最後「心靈空間」那是我在人生中的一些啟發,曾經的我很迷惘,也為了人生難題而痛苦過,所以想寫成文章,分享予同樣迷惘的人。
閱林的其他內容
2025/06/24
「做自己」這三個字是很多人追求的夢想,但從家庭、同儕到社會往往都不喜歡「不一樣」的人,我想引用 ⟪原生家庭療法⟫ 的其中一段來解釋這個現象: 大部分的人會把兩人之間的差異看成威脅,分歧會破壞理想中的感情關係:所謂良好的感情關係,就是兩人之間持續的和諧,雙方同時想要相同的東西。 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沒
Thumbnail
2025/06/24
「做自己」這三個字是很多人追求的夢想,但從家庭、同儕到社會往往都不喜歡「不一樣」的人,我想引用 ⟪原生家庭療法⟫ 的其中一段來解釋這個現象: 大部分的人會把兩人之間的差異看成威脅,分歧會破壞理想中的感情關係:所謂良好的感情關係,就是兩人之間持續的和諧,雙方同時想要相同的東西。 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沒
Thumbnail
2025/06/12
我們對父母的期待是無私的愛與支持,但他們也曾是沒被好好愛過的孩子。這篇文章透過三個方法,帶你理解父母、看見自己的影子,並學會與過去的自己和解。療癒不是原諒,是選擇不再重演。
Thumbnail
2025/06/12
我們對父母的期待是無私的愛與支持,但他們也曾是沒被好好愛過的孩子。這篇文章透過三個方法,帶你理解父母、看見自己的影子,並學會與過去的自己和解。療癒不是原諒,是選擇不再重演。
Thumbnail
2025/06/08
我們總是在電影裡看見華倫夫婦英勇驅魔的模樣,但當我看完紀錄片《惡魔的審判》,才第一次真正看見被「靈異故事」影響的那個孩子——David。 他不是主角,不是惡魔,也不是誰的工具。他只是個11歲的男孩,被誤解、被忽略,最後還成了別人眼中的靈異素材。
Thumbnail
2025/06/08
我們總是在電影裡看見華倫夫婦英勇驅魔的模樣,但當我看完紀錄片《惡魔的審判》,才第一次真正看見被「靈異故事」影響的那個孩子——David。 他不是主角,不是惡魔,也不是誰的工具。他只是個11歲的男孩,被誤解、被忽略,最後還成了別人眼中的靈異素材。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