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但不失連結:在原生家庭與個人目標間取得平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做自己」這三個字是很多人追求的夢想,但從家庭、同儕到社會往往都不喜歡「不一樣」的人,我想引用 ⟪原生家庭療法⟫ 的其中一段來解釋這個現象:

大部分的人會把兩人之間的差異看成威脅,分歧會破壞理想中的感情關係:所謂良好的感情關係,就是兩人之間持續的和諧,雙方同時想要相同的東西。

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沒有差異,想要的東西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當我們進入一個群體很容易會妥協並犧牲一部分的自己以達到合群,我並沒有覺得這件事好或不好,只是當我們在一個群體裡過得壓抑和不開心時,我認為最好的解法就是——表現出原本的你。

這幾個字講得輕鬆,實際上卻困難重重。光是在父母面前,我就很難表現出真正的自己。我不是為了親近父母而順從,不然就是為了做自己而與父母冷戰,搬去外地讀書之前,我選擇了前者;遠離之後,我選擇了後者。但不管選擇哪一個暫時讓自己不要那麼痛苦,一段時間後,同樣的痛苦仍會再次找上門,因為——我們既想做自己,又希望獲得父母的認同。
除非父母是極端傷害我們的存在(如家暴、毒品等),否則與他們斷絕關係真的太難。而若想與他們重新建立連結,我認為,第一步不是原諒,也不是妥協,而是:在做自己的情況下,仍能維持親近關係。

在我的上一篇【原生家庭不幸福:與父母的關係,不是學會原諒,而是與過去的自己和解】的文章中,提出了三個透過原生家庭與自己和解的方法,但現在回頭看,我發現自己漏掉了一個關鍵前提:

那就是——我們得先有能力「做自己」,同時不切斷與他人的連結。

如果連這一步都還做不到,我們很難與父母展開深入的對話,更無法理解他們的原生家庭與深層個性。
因此,這篇文章,我想聚焦在這個主題:
我將以自身經歷為例,並搭配《原生家庭療法》中的實用建議,來一起探討——如何在做自己的同時,也能與重要的人維持親近。

我想問讀者一個問題,當你被要求改變時,你通常是哪一種反應?

  1. 順從:順從對方要求,假裝兩人之間沒有差別。
  2. 叛逆:過於投入反向行事,故意不按照他人的要求做事,反而沒辦法決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3. 攻擊: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如果得不到的話,會把自身的焦慮感和其他問題歸咎於他人,而且勇於表達這樣的觀點。
  4. 斷離:通常感受到十分無力,因為認為要求方掌握了所有權力,只好直接精神抽離或轉身離去,類似於叛逆者,但更加孤立且完全否定自身對他人的需要與渴求。

以上四種我認為最壓抑且最不快樂的是順從,因為我經歷過,順從會把自己變得很小很小,把小小的自己塞在心中的邊緣。
搬離家裡到外地讀大學前,媽媽對於我的要求我少有意見,但搬離家裡沒多久後就出現非常大的轉變,如下:

被要求改變時,我與媽媽之間的反應

被要求改變時,我與媽媽之間的反應

搬出去是個分水嶺,我開始從順從轉向反抗,甚至開始希望媽媽也能改變。每當我試著要求她改變,她的反應往往是攻擊或叛逆,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已經XX歲了!這樣活了XX年,我為什麼要改?」我們的關係因此進入了一段相當緊繃的時期。

這一切要從我剛進大學說起。我發現大學生活有好多新鮮的事物可以嘗試,不像高中時只有念書。我開始做出自己喜歡的選擇:參加排球隊、返鄉服務社團等等。這些活動需要大量時間,尤其寒暑假,通常要和隊友一起留校練習或準備活動。
這一切聽起來都是很美好、很活潑的大學生活對吧?

我開心地撥電話回家裡,告訴媽媽現在和未來的大學生活:「我參加了系上的排球隊!平日晚上都會學姐一起打球,寒暑假時也會和系隊一起練球!」我天真以為媽媽會替我感到開心...然而,她開口第一句:「你寒暑假要回家,練什麼球。」

我很失望也很憤怒,但我又怕媽媽不開心。這是我第一次在順從和反抗(攻擊或斷離)之間做選擇:
順從 →寒暑假陪伴媽媽
反抗 → 忠於自己的目標
最後,我選擇與媽媽吵架和冷戰,數個月沒回家也沒和媽媽說話,這是我第一次做出這麼大的反抗,因為對當時的我來說目標導向更勝於關係導向

一、具備目標導向

具有目標導向(goal-directed)就代表你能夠闡明自己的價值觀,並決定甚麼對你來說才是重要的。你可以用真正能表現自己的方式活著,不管人際關係、工作或其他方面,都能夠表達自己的需求、信念及價值觀。

我認為,擁有目標、清楚自己要什麼,是做自己的第一步。
雖然書中提醒我們,這不代表我們可以不顧慮別人的感受,但我相信——只要願意跨出那一步,就算最初的表達形式不完美,也沒有關係
在我們的東方文化中,從來沒有一堂課教導過我們「說話的藝術」,更別說如何表達衝突與界線。
所以第一次和家人吵架時,說出口的話肯定很糟糕,當時我的也很糟糕,但只要我們的出發點是為了守護自己的底線、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那麼即使說錯話,也值得被理解。
畢竟,我們之所以會失控,也是因為我們受傷了——不是嗎?

如果你遲遲跨不出第一步,那很有可能你更在意「關係」勝過「目標」。根據《原生家庭療法》的描述:

與目標導向相反的是關係導向。關係導向的人在情感上比較不成熟,完全依賴他人來提供自己的自尊與價值感。他們在人際關係中不去設定及尋求自己的目標,反而把所有時間與精力都花在尋求認同。

我認為這段話很貼切,如果當初的我,為了尋求家人的認同而做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我很可能放棄原本的目標而迷失自我。
但老實說,作為人,我們很難完全不在意他人的想法。
這也是為什麼——在「目標」與「關係」之間,真正重要的其實是找到一種平衡。
我把這兩種取向看成一條光譜:最左端是目標導向,最右端是關係導向

目標導向與關係導向的光譜

目標導向與關係導向的光譜

這邊我想請你自評:
你現在比較偏向哪一端?目標導向,還是關係導向?
不論是哪一邊,更重要的是「你快樂嗎?」
如果是,那我為你感到開心,因為你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平衡。
但如果不是,那你可能和我一樣,曾經在這條光譜上兩端來回擺盪,傷痕累累。
那目前的我,「目標70%、關係30%」的位置對我來說是最舒服的平衡,所以接下來我想告訴大家我是怎麼取得平衡的。

二、區分想法和感受

舉例來說,如果喬撞到比爾的肩膀,比爾會感覺到生理上的疼痛,在這樣的情況下,比爾因為喬產生了明確的感覺;但如果喬說:「我現在氣到想揍你!」但沒有真的動手,那比爾對這句話的感受,就全憑他怎麼解讀了。
▶第一種情況:
比爾相信喬說的話並認定他很生氣,而且會把比爾痛扁成重傷,比爾就有可能感到害怕並逃跑。
▶第二種情況:
比爾認為:「喬很生氣,這表示他不喜歡我,真是糟糕!」,比爾就有可能內心受傷而表現出受傷的樣子。
▶第三種情況:
比爾心想:「我不會放過對我發火的人,喬才嚇不了我!」那麼,比爾就有可能感到怒火中燒,也許還會先對喬動手。
▶第四種情況:
比爾心想:「好吧,某件事讓喬很生氣,但不知道是什麼事。」比爾只是感到好奇,進而對喬說:「把你生氣的原因告訴我,我想試著跟你一起解決。」

以現實生活中來看,如果喬是你的同事,那他就是一個有情緒表達障礙的人,我們有權力選擇是否與這樣的人相處,甚至是對喬這種同事不做出任何反應;但如果喬就是我們的父母,而我們很難避開他們(斷絕關係)時,對應這種負面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區分「想法」和「感受」。

這很難,但沒關係,我們一步步試試看。先試著想一下:
喬的感受是什麼?嗯,憤怒。
那他的想法是什麼?額,完全不知道。

以我的生物直覺,以前我的反應會聚焦在對方的憤怒上,我可能會回答喬:「是在氣什麼?好好說話不行嗎?」
接著,喬可能也會聚焦在我的憤怒回應上:「你都不知道你這個人多麼糟糕嗎?憑什麼要求我好好說話!」
好,我們就吵個沒完沒了,吵了一天,但我們都不知道對方的想法是什麼。
所以當我們要引出對方的想法時,除了區分對方的感受和想法,我們也要分辨自己的,如果我是被撞到肩膀的比爾,我會做兩件事情:

  1. 喬很生氣,這讓我覺得很不好受 → 這是我的感受
  2. 某件事讓喬很生氣,我認為喬需要先把那件事說出來 → 這是我的想法

起初看到書中介紹這兩個方法時,我認為根本是玩文字遊戲,「我覺得」和「我認為」在口語上幾乎是很接近的意思不是嗎?!
但我試了幾次發現:比起區分文字定義,我其實是在腦海中訓練自己分辨內心的話。
發生一件事,我們可能會對於那件事在內心中產生很多雜音,所以我會把雜音分類,分成兩大群組:「直覺的語言」和「被思考過的語言」。

前幾天,我和家人有一段對話,想拿來當作例子:
我說:「這禮拜爸爸找我去宜蘭玩。」
媽媽回:「你就跟你最愛的爸爸去啊,不用管媽媽,我自己邊邊就好。」

這句話裡其實有很多可以吐槽的點,也不是事實——我並沒有特別偏愛哪一方。
但因為媽媽和爸爸長期吵架、冷戰,她選擇與他完全斷開互動。可是當爸爸主動邀請我出遊,她心裡還是會覺得不平衡,只是不知道怎麼表達。她不擅長區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所以說出的話裡,情緒遠多於訊息。

這句話背後,其實只有一個感受:她覺得被排除在外了。

當下我第一個反應是:「唉……又怎麼了。」——這是我的感受:心累。
接著我腦中開始飛快運轉:「我要回應她的情緒嗎?她又不開心什麼?如果我真的跟爸爸出去,她會更生氣嗎?還是爸爸又惹她了?我該怎麼問她『怎麼了?』而不讓她覺得我在挑釁?」
這些,都是我的「想法」。

在家人情緒高漲時,我發現最好的應對方式,不是立刻說話,而是先停下來。先理清楚:現在我感受到的是什麼?我在想的是什麼?然後選擇說出那個被思考過的語言。如果一時說不出口,也沒關係,沉默本身也是一種回應
所以我頓了一會兒,最後只說:「爸爸和媽媽我都很愛,我會常常找你一起吃飯,那我也會接受爸爸出去玩的邀請。」

我能說出那句話,並不是我情商特別高。事實上,訓練自己區分「想法」和「感受」花了我兩年的時間,這個練習在衝突當下,第一次100%會失敗,但——就讓它失敗吧!然而到第99999次練習的時候,你會突然發現:「嗯?我好像知道對方那句充滿情緒的話背後在表達什麼訴求。」

如果你已經訓練好自己,能區分自己與他人的感受和想法,那真的太棒了!
但,也要問自己另一個問題——你每天都能量滿滿嗎?
你能在每一次面對情緒炸彈時,都像魔法少女那樣華麗變身,揮一揮魔法棒,把炸彈變不見嗎?

三、自評每日能量,找出能量高/低的原因

我每天起床或睡前都會評估自己當日的狀態,如下:

範例 - 每日能量評估

範例 - 每日能量評估

透過記錄每日能量,我發現我的能量低(感受),也找出為什麼(想法),能有效地做到自我覺察。我認為如果不做自我覺察,就很難擁有目標導向與區分感受和想法的能力。所以不妨今晚就寫下今天讓你能量低落或高漲的事,試著區分哪些是感受,哪些是想法,這是認識自己的第一步。

當我們了解自己的狀態,其實就能知道什麼時候我們有能量應付任何衝突,什麼時候該避開很有可能引爆衝突的場合,並找到一個舒服的地方幫自己充電。除此之外,還能發現是什麼人事物經常消磨我們的能量:
如果是工作,那最好考慮離職的可能性和可承擔的風險。
如果是另一半,那最好試著想一想還沒交往前的你是否比現在更幸福。
如果是家人,那最好開始評估自己能負擔的房租並留意租屋網的房源。
所以我想提醒的是——即使我們都準備好了、有目標也能區分感受和想法,也千萬不要每天身處一級戰場衝鋒陷陣、深陷水深火熱。因為我認為獨立生活與愛家人並不矛盾,把生活重心放在自己的目標上,反而會更有餘力好好地與家人對話,也更有機會與家人開啟更深度的談話。

我曾經以為:「要嘛順從、要嘛斷絕。」把獨立生活與家人共處視為矛盾。
但現在我知道:真正的成熟,是能夠堅持自我,同時不放棄連結。如果你也曾像我一樣,在關係裡壓抑太久、在自我裡孤獨太深,那就從今天開始試試看——表達你的想法、區分你的感受,然後溫柔但堅定地站出來。

不必一次做到完美,只要一次比一次更靠近真實的你,就足夠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閱野
4會員
11內容數
關於自我成長的小心得,還有一些無聊冷知識分享,不保證知識內容完全正確喔XD 歡迎有見解的人來糾正~
閱野的其他內容
2025/06/12
我們對父母的期待是無私的愛與支持,但他們也曾是沒被好好愛過的孩子。這篇文章透過三個方法,帶你理解父母、看見自己的影子,並學會與過去的自己和解。療癒不是原諒,是選擇不再重演。
Thumbnail
2025/06/12
我們對父母的期待是無私的愛與支持,但他們也曾是沒被好好愛過的孩子。這篇文章透過三個方法,帶你理解父母、看見自己的影子,並學會與過去的自己和解。療癒不是原諒,是選擇不再重演。
Thumbnail
2025/06/08
我們總是在電影裡看見華倫夫婦英勇驅魔的模樣,但當我看完紀錄片《惡魔的審判》,才第一次真正看見被「靈異故事」影響的那個孩子——David。 他不是主角,不是惡魔,也不是誰的工具。他只是個11歲的男孩,被誤解、被忽略,最後還成了別人眼中的靈異素材。
Thumbnail
2025/06/08
我們總是在電影裡看見華倫夫婦英勇驅魔的模樣,但當我看完紀錄片《惡魔的審判》,才第一次真正看見被「靈異故事」影響的那個孩子——David。 他不是主角,不是惡魔,也不是誰的工具。他只是個11歲的男孩,被誤解、被忽略,最後還成了別人眼中的靈異素材。
Thumbnail
2025/06/05
出社會前,我一直抱持一個信念 — 只要夠努力,就會得到好的回報。 現在回頭看,才驚覺這是有毒的信念。這段日子,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當時會這麼相信它?為何今天又認為它錯了?
2025/06/05
出社會前,我一直抱持一個信念 — 只要夠努力,就會得到好的回報。 現在回頭看,才驚覺這是有毒的信念。這段日子,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當時會這麼相信它?為何今天又認為它錯了?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能夠幫助我走到成功的錯誤就是正確
Thumbnail
能夠幫助我走到成功的錯誤就是正確
Thumbnail
關於自我邊界,不是把自己框在一個範圍,敵對這個世界, 而是說清楚自己的需求與表達自己的想法。 理解彼此的差異,雙方是否都在舒適關係裡,如果不是,就讓不適合的離開。 關係中最難的是家庭、父母、小孩, 有時候選擇確實會受限於各種經濟、能力、資源, 但你的想法,如何詮釋關係是可以透過後天學習
Thumbnail
關於自我邊界,不是把自己框在一個範圍,敵對這個世界, 而是說清楚自己的需求與表達自己的想法。 理解彼此的差異,雙方是否都在舒適關係裡,如果不是,就讓不適合的離開。 關係中最難的是家庭、父母、小孩, 有時候選擇確實會受限於各種經濟、能力、資源, 但你的想法,如何詮釋關係是可以透過後天學習
Thumbnail
我們總是追求”成為更好的自己”,卻沒有想到”更好地成為自己”。
Thumbnail
我們總是追求”成為更好的自己”,卻沒有想到”更好地成為自己”。
Thumbnail
我們都渴望能做自己。也希望在關係裡能保有自我,卻從不曾站在對方的立場,換位思考。對方也跟我們一樣想做自己。希望在關係裡得到尊重。 看似我們在退讓,其實就像老師說的,因為你比對方更早覺醒,就要做那個引導的人。 試圖掌握關係,希望在關係裡能夠盡如己意。 在情感關係裡尋找的問題,最常問的是合不合適,
Thumbnail
我們都渴望能做自己。也希望在關係裡能保有自我,卻從不曾站在對方的立場,換位思考。對方也跟我們一樣想做自己。希望在關係裡得到尊重。 看似我們在退讓,其實就像老師說的,因為你比對方更早覺醒,就要做那個引導的人。 試圖掌握關係,希望在關係裡能夠盡如己意。 在情感關係裡尋找的問題,最常問的是合不合適,
Thumbnail
但現今的做自己,已被包裝成合理的肆意失禮,完全不顧對方的感受、情緒,自我為中心的只想著自己是否舒暢自由,做自己與自私之間的差別愈來愈模糊。人們也愈來愈疏離,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冷漠,讓人們感悟關係的分際難以掌握。你是否對於人生中的某些關係抱有遺憾?或者對於彼此該如何面對和相處存有遲疑?抑或控制不住的情
Thumbnail
但現今的做自己,已被包裝成合理的肆意失禮,完全不顧對方的感受、情緒,自我為中心的只想著自己是否舒暢自由,做自己與自私之間的差別愈來愈模糊。人們也愈來愈疏離,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冷漠,讓人們感悟關係的分際難以掌握。你是否對於人生中的某些關係抱有遺憾?或者對於彼此該如何面對和相處存有遲疑?抑或控制不住的情
Thumbnail
在荷歐波諾波諾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家庭」,它教導了我們一件事,那就是: 比起其他任何事物,我們一定要先學會愛「真正的自己」,也就是自性。 我們來到這世間,透過我們自身的天賦和記憶,與許多人與事物建立起千絲萬縷的關係,無論是追名逐利也好,還是期望別人來愛自己也罷,即便擁有再多關係
Thumbnail
在荷歐波諾波諾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家庭」,它教導了我們一件事,那就是: 比起其他任何事物,我們一定要先學會愛「真正的自己」,也就是自性。 我們來到這世間,透過我們自身的天賦和記憶,與許多人與事物建立起千絲萬縷的關係,無論是追名逐利也好,還是期望別人來愛自己也罷,即便擁有再多關係
Thumbnail
        人在世上,就爭一口氣。但,爭氣不是向別人爭取,而是自己也看得起自己。
Thumbnail
        人在世上,就爭一口氣。但,爭氣不是向別人爭取,而是自己也看得起自己。
Thumbnail
整合到核心的動機與信念,就是「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認同怎樣的典範?」
Thumbnail
整合到核心的動機與信念,就是「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認同怎樣的典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