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意義非凡的課程
這場課程的表面形式,是一場 AI創作課程的示範觀摩與實操。
但對我們這些老鬼來說,它還有著 其它複合式的意義存在,早就已經不是簡單的「觀課」活動。
當日現場,更像是一場 多線敘事的社會性演出實驗。
一邊是 講師與受眾之間的互動節奏,一邊是 老鬼之間彼此視線交錯下,對潛在劇情的掃描;
還有那股讓人無法忽視的,情緒壓抑下的甜味殘影。
因為:
老鬼們都來看「阿佑會發生什麼事?」
🕯️ 【前傳插曲】有些事情,前一晚就發生了
課前一晚,我旁聽了 AI 實戰營的線上 1 對 1 諮詢,主題原本是聊創作策略。但那場對話,很快轉向了一段奇妙的預言。
我們聊到阿佑。這位參加而書店老闆創作與表達第 1–6 期學生,俗稱老鬼中的老鬼,其實一直有著與神明簽約般的特別任務,時常依循啟示做出決策。而這一次,神明的指示很明確:「要參加 0622 場(一日 AI 寫作實戰初階班 台中場)。」
而我們猜想——這一場裡,很可能會出現那位「牽動姻緣線」的女生。
於是我們這群創作課老鬼,**個個八門全開、感官敞亮,以一種《寶島少年快報》式的興奮感走進現場。**除了氣氛很像小說第一章,等待劇情進展更是令人期待。不只是對 AI 寫作課程本身的期待,而是——想知道那位「被預言的她」,會不會真的出現?阿佑的續集,會怎麼寫?
老鬼之間的默契,不需要說。
一個眼神、一個停頓,就知道對方在想什麼。
大家早就各就各位,等著劇情自然開場。
🎲 🎴 抽座位?這根本就是籤詩!
課前的座位是用撲克牌隨機抽的,**不是自由選位。**從某種意義來說,這更像是一場抽籤。
我抽到命中注定的黑桃 A!被分到第一組,坐在達哥旁邊。而前一晚的那句話突然跳了出來——
「這次課堂,阿佑要專心上課,與男同好好討論。」
結果一揭組別,還真的都是老鬼:我、達哥、阿佑、正賢、Miles。準到靠北。
延長線、電筆、便利貼一樣樣排好,講師的距離剛剛好,不遠不近。
我坐定後,腦子開始進入慢轉模式,一邊觀察現場,一邊隱約感覺有什麼正在發生——
那感覺很像:有人悄悄在場上佈下一個陣式,氣流變得不一樣了,但沒人說得出變了什麼。
像一口輕輕蓋上的瓶蓋,還沒旋緊,味道卻已經開始在空氣中滲開。
🍰 撥開霧氣的瞬間|甜點後的紅蘿蔔
中段,講師播放了二段甜點師影片(Before & After),結束後問幾位女同學觀看前與觀看後的感受。
C同學當時沒有主動舉手,但在被點名時,只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
「甜點的段落對我來說,好像有點搔不到癢。」
她語氣平穩,語調甚至略顯克制。
但就是在那一瞬間,我明確感覺到:老鬼們的視線,全都轉了過去。
那不是八卦的好奇,而是某種被打開的雷達。
老鬼財的眉頭輕挑,低聲說:「她眼睛的笑藏不住。」
——根據他過去拍片與現場觀察的經驗,那不是敷衍的微笑,而是藏了一點不自覺的甜。
但甜點段落只是前奏。
真正的爆點,是後段提到「紅蘿蔔」那句——那個象徵慾望與召喚的片段。
講師問她有沒有注意到那句話的情節時,C同學說:
「好像…沒注意到耶。」
全場老鬼輕聲倒抽一口氣:「蛤???」
我的腦中彷彿收到教室四面八方傳了不同的訊號,經交叉對後呈現出同一個念頭:
「紅蘿蔔那麼明顯,妳竟然沒看到?」
臉上細微的表情與那一瞬的迴避與模糊,反而像是在台詞背後遞出一張卡牌。
我知道,那一刻,真正的觀察開始了。
她沒說,但甜味已經出來了。
那訊號的甜味有點壓抑、有點閃爍,像藏在唇角邊緣的某段伏筆。
🔪 框架與偏好:一劍浣春秋
講到 ROA 分析法中 R(Reader),講師忽然將話鋒一轉,拋出一題:
「你們覺得,我最受哪個年齡層女生的歡迎?」
全場一陣靜默。空氣中出現了第一道測試的氣息。
一位女同學遲疑地答:
「30-40歲吧?」
講師當下不點頭,只淡淡說了一句:
「我不喜歡這個答案。」
語氣不快,卻瞬間讓攻守交換。
他接著再問:
「還有沒有別的?」
場內另一位同學試著說:
「那…20到30?」
講師立刻回應:
「我喜歡這個答案。」
他沒說那是錯的,也沒誇誰對。
只是語氣一偏,空氣自己轉了向。
有些人聽懂了,有些人還沒反應過來,
但位置,已經悄悄換了。
就在這道心理線搭建完成後,
他才慢悠悠地補上最後一刀——
「我沒交往過超過23歲的女生。」
這話說出口的瞬間,現場像是壓了一層薄霧。
老鬼們彼此對看一眼,彼此心照不宣。
(嗯!這才是我認識的老闆)
但反觀幾位女生的微表情明顯不同。
她們不是反感,
是感到一種「就算知道你說的是真的,我心裡也還是說點什麼,才過得去」的微妙不平衡。
講師並沒回應那些表情。
他什麼都沒多說,
但是感覺什麼東西,已經悄悄完成。
真正的關鍵,不在那句「23歲」,
而在如何藉由框架鋪陳與節奏控制,完成一次精密而無形的場域重構。
像有人在課堂中,在無人知曉的狀況下,施展了無形的劍意。
那一瞬,我腦中閃過一行字:
一劍浣春秋。
不見刀光,卻已割裂場內的氣流與話語權。
這一劍不為傷人,
只為告訴你:從這裡開始,講台與座位的界線,已經換了一層空氣。
從這裡開始,講台與座位之間,已經悄悄換了一層空氣。
沒有人中劍,但原本靠在椅背上的身體,坐得稍直了一些。
沒有誰出聲反對,
但幾雙原本放鬆的手,開始下意識收回到桌面下或交握在一起。
彷彿身體比意識還快一步,先察覺到什麼改變了——雖然一時還說不出來是什麼。
🪞 壓抑中的慾望、框架中的甜味
當下我說不上來講師做了什麼,
只覺得節奏穩得不尋常,像有人輕輕蓋上一層無形的布。
氣氛被壓得極靜,布面之下卻蠢動著些什麼——
是眼神的投擲,是慾望的泛影。
整個場域像一口正在加溫的壺,水還沒滾,氣壓卻已經在升高。
直到後來與老闆對談後,我才意識到:
那是一種框架流動。
他沒有急著開車,反而刻意減速,
讓場內的慾望在低溫中醒著。
不是炒熱氣氛,而是慢慢釋出一組組經過精算的符碼——
「甜點」、「紅蘿蔔」、「23歲」。
每一枚都像密碼,不解釋、不多言,
讓現場的人各自解讀、各自中招。
這不是在談性,
而是在控制「慾望生成的條件」。
原來,這就是留白的技術——
不是刻意遮掩,而是刻意不碰,讓氣場自己發酵。
而 C 同學,恰巧落在這條甜味能量帶的中線上。
只是——剛好在那裡。
她的回應,卻讓我們所有人感受到:
有些話她沒說
但聲音卻藏在氣流裡的回音,沒入耳,卻入骨。
🔍覆盤經驗
課後,我與講師的對談中,重新梳理了那些在現場掀起微妙波動的細節,並結合我過往親自進行、甚至冒著危險進行的社會實驗,得到的一些寶貴洞見。我不是創造理論的人,更像一位觀察者—— 引用來自紅藥丸世界的 Rollo Tomassi(The Rational Male 的作者),搭配這些年來我在場域裡真實感受到的脈動,拼出這張能讀懂現場能量流動的框架圖。
先說兩個經典觀點:
• 觀點一:女性的社會吸引力通常在 18–28 歲達到高峰,過了 30 歲後迅速下滑。
• 觀點二:男性雖在 18 歲時幾乎毫無吸引力,但會隨著時間爬升,大多在 35–40 歲之間達到巔峰。
這兩條生命軸交疊出複雜的社會動力,而那天教室內的每一個微表情,都正映照出這張圖譜上的一個象限。
我將當晚女性對「現實直面」的反應粗略劃分為以下四個象限:
1. 18–22歲(在學學生)|反應直接,立即行動。
這個年齡的女性通常表情藏不住情緒,肢體語言誠實而生動。當她們聽到社會現實時,反應像是:「然後呢?那我要怎麼準備?」
對話是直球,情緒是本能。她們不會躲,甚至會問得比你預期更多。
2. 24–26歲(初入社會)|嘴硬心軟,邊接受邊否認。
她們明明知道現實,但嘴巴不會讓你輕易好過。會說:「你說得雖然有道理,但⋯⋯」
語氣半懷疑半認命。如果關係不夠熟,她們會想掐死你;但熟了,她們也笑著接受,只是不願當場認輸。
3. 30–38歲(職場女力)|不反駁,但全身閃爍排斥訊號。
她們不是不懂,而是太懂所以本能選擇不回應。
語氣打太極,話題突然岔開,或開始找理由離場。就算坐著不動,氣氛也會漸漸緊繃——不是因為敵意,而是因為內心正在掙扎:
如果我承認這是真的,那我現在的位置代表什麼?
那種不語卻藏刀的感覺,會使人瞬間從觀眾變觀察者。
我心裡清楚,她們懂,只是不願意在這個時間點承認。
因為承認,會撼動她們現階段的自我價值建構。
4. 50+(知性女性)|接受現實,但以淡語包裝遺憾。
這個象限的女人,不需你講,她自己心裡比誰都清楚。
她們不否認,只是選擇優雅地不說破。會說:「現在一個人也很好。」
或是:「那時候太傻,沒嫁掉,現在也習慣了。」
語氣裡沒有攻擊,只有回望與自我消化。
那是經歷過時間與社會雙重壓縮後的語言,靜靜選擇沈澱。
當天課堂上那位 C 同學,無聲地呈現出第三象限的樣態。
笑裡藏著某種閃爍的信號,一種微妙的不安定感。
看破不說破,是成熟大人的體面。但讓我深刻的理解:這次的覆盤——在於是否還能讀懂這些年齡與性別交錯下的語言結構。
那一刻,空氣像是被什麼無形的東西輕輕壓了一下。
沒人說話,卻有某種共識在靜默中緩緩對齊——像幾個人在同時察覺牆上那道微微歪斜的畫。
是一種早就瞥見過、卻不願凝視太久的熟悉感。
也是我們自身感知力的提醒。
提醒我們還能辨識這種語言結構底層的波動,還能在無聲中聽出語氣裡那一層不願觸碰的真相。
📜 後記|少年阿佑,伏線猶未止息
這堂課 AI 教學。但對我們這些早已入戲的老鬼而言,它更像是一場神明預言的實境秀。
每個人手裡都握著不同劇本,每次上課與複訓,都是線索。
但你若問這場戲的主角是誰——
答案從頭到尾都沒變,都是阿佑。
那一位 2 年前還在感嘆人生很無趣,不知方向在那裡的阿佑
從前一晚就被提起的神諭,
到C 同學眉眼間那條曖昧的氣流,
再到整堂課場域的波動與換氣,
我們像一群靈敏的獵人,在霧中守著那只未現身的鹿。
但沒人敢說出口的是——
這場戲,也許還沒真的開場。
而阿佑呢?
他靜靜坐在場邊,如同一尊還未點眼的木雕,
氣息沉穩,情緒含蓄。
沒有主動出擊,也沒有刻意表現,
卻在那張一再被預言的舞台上,讓所有人不自覺將視線投向他。
那種低調張揚的氣場,
加上被命運選中的寧靜。
或許劇情還在鋪陳,或許女主角還在雲後。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
這場聊齋誌佑,還沒完結。
風還在轉,甜味仍在場中緩緩發酵。
老鬼們如風塵旅人,齊聚天橋下的陰影處,
等著那位說書人揭開命定的篇章——
靜靜聽,一段未完的故事正悄然展開。
等到那時,我們會再翻開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