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的豔陽天,我獨自騎車進台南中西區本來想找一間鬆弛的咖啡廳看個書,途經民族路時,突然被常常經過卻又好幾十年沒踏進的紅色建築物吸引,於是停好車改變行程。我不是第一次來赤崁樓,但這次,不知怎地,腳步特別慢,心裡特別靜。
這裡曾是荷蘭人蓋的普羅民遮城,一個殖民地的據點。後來,鄭成功率軍攻下,趕走荷人,成為反抗壓迫的象徵。然後清朝來了,這裡變成了宗教與教育的場所;日本時代再度重修,把它視為古蹟保存。我走在這些歷史的層層堆疊上,彷彿每一步,都踩著時間的聲音。
我特別喜歡赤崁樓的「混搭風」:西方珊瑚礁岩砌的牆基,承載著東方屋頂的翹脊剪黏。那種中西融合的建築之美,不是強行拼貼,而是歲月沉澱後的自然共融。每一次看,都會有新的細節跑進眼裡。
不遠處,還有考生在文昌閣裡虔誠祈求「上榜」。有人說,赤崁樓是台灣最靈的文昌廟之一。這話我不全信,但也不全不信,畢竟,心裡有念想的地方,本來就容易發光。
如今是2025年,世界變得更快,但赤崁樓還在這裡,靜靜地站著。它不只是一座古蹟,更是一場三百多年來關於信念、融合、與歷史記憶的持續對話。每個來過這裡的人,或許都能帶走一點點屬於自己的感悟。
有時候,我想,我們不是來這裡看歷史,而是來聽那古今交錯的殘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