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歡迎來到今天的部落格。
今天我們要聊一個跟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卻又常常讓人感到頭痛的話題——核廢料。
當我們享受著電力帶來的便利時,可能很少想到,這些電力背後會留下一個棘手的「副產品」。想像一下,這些用過的核燃料棒,就像是超級危險的有害我們的物質,它們的放射性強到需要被妥善隔離數萬年,比人類文明的歷史還要長得多。
所以,問題來了:這些核廢料,究竟是像一顆隨時會爆炸的定時炸彈,讓我們的子孫後代都活在陰影下?還是,我們真的有辦法找到一個安全的地區能妥善的放置?
這不僅是科學家的難題,更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未來抉擇。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聊聊,核廢料到底該怎麼辦?台灣目前又面臨著哪些困境與挑戰?

一、 核電的好處與優勢
- 穩定的基載電力,減碳利器 想像一下,在沒有陽光和風力的夜晚,核電廠依然能穩定地為全台灣提供超過 10% 的電力,這就是核電的價值。它不受天氣影響,能確保電網穩定,且發電過程幾乎不產生溫室氣體,是台灣達成 2050 淨零碳排目標的重要選項之一。
- 降低能源依賴,提升國家安全 台灣超過 97% 的能源仰賴進口,其中天然氣與煤炭佔了絕大部分。一旦國際局勢動盪,能源供應鏈將面臨極大風險。核電使用的鈾燃料用量少,一顆燃料棒可以連續發電好幾年,且可長時間儲存,有助於分散風險,讓台灣在能源決策上更具彈性。
- 運轉成本低,穩定電價 核電的燃料成本相當低廉。舉例來說,每度電的燃料成本可能僅約 1 元,相較於受國際價格波動劇烈的天然氣與燃煤,核電的運轉成本更穩定,有助於平抑電價,減輕民生與產業的負擔。
- 穩定且低碳的電力來源
核能發電不受天氣限制,能全天候穩定供應基載電力。相比燃煤與燃氣,核電幾乎不排放溫室氣體,助力台灣達成減碳目標。
二、為何全球部分國家選擇重啟核電?
近年來,全球掀起一股「核能復興」浪潮。許多國家,例如美國、法國、日本、韓國和瑞典等,紛紛宣布重啟核電廠或延長其運轉期限。他們做出這項決策,主要基於以下優勢:
- 因應氣候變遷與能源危機:面對嚴峻的氣候變遷,各國必須加速減碳,而核能作為零碳電力,成為重要的過渡方案。同時,俄烏戰爭等突發事件凸顯了能源供應的脆弱性,促使各國重新將核電納入能源組合,以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 技術升級與新技術發展:新一代的核電技術,例如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被認為能降低建造成本、縮短工期並提升安全性,為核能發展帶來新的可能性。
- 保障電力穩定供應:隨著AI、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全球用電量持續攀升。核電能提供穩定且大量的電力,是支撐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石。
三、核三廠為何停止運轉?難以承受的風險
核三廠過去曾是台灣重要的電力來源,但在近年陸續停止運轉,主要基於以下幾點考量:
- 老舊機組與安全疑慮:核三廠一號機與二號機分別於 1984 年與 1985 年商轉,運轉至今已超過 40 年。這些老舊機組的耐震設計已不符合當前最新的地質資料。例如,有學者指出核三廠緊鄰的恆春斷層帶,其潛在的地震威脅可能遠超機組當初的設計標準,一旦發生強震,後果不堪設想。
- 核廢料無處可去:核三廠用過的燃料棒,目前都暫存在廠內的燃料池中,但這些空間都已接近飽和。台灣至今仍未找到最終處置場,若繼續運轉,只會加劇核廢料困境。
- 核三廠營運歷史的警訊:核三廠過去曾發生過汽機房大火、全廠停電(全黑事件)等重大異常事件。這些紀錄顯示,即使有嚴格的維護,老舊機組的運轉風險依然存在,令人無法完全放心。
2. 劣勢與風險:台灣 vs 日本
為什麼我們要將台灣與日本進行比較? 因為兩國在地理環境上有著高度的相似性。我們都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質活動頻繁,海岸線容易遭受海嘯威脅。
因此,日本過去在核能發展上遭遇的挑戰與事故,尤其是福島核災的教訓,對台灣而言有著最直接且最真實的參考價值。
儘管如此,台灣與日本仍有本質上的不同,使得我們的風險更加嚴峻。
- 地狹人稠,疏散的夢魘 台灣面積約 3.6 萬平方公里,僅日本的 1/10。然而,人口密度卻高達每平方公里 6,500 人,是日本的 2.5 倍。台灣的核電廠,尤其是北部的核一、核二、核四,都座落在人口稠密區附近。一旦發生核災,想像要在短時間內疏散數百萬甚至上千萬人,這將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3. 投資成本與經濟效益
經濟效益的迷思:總體成本才是真相
核電看似便宜,但若將所有隱形成本納入,其經濟效益將大打折扣。
- 鉅額的建造成本與延役費用 新建一座核電廠的成本高得驚人,保守估計需要 新台幣 5,000 億元起跳。即使是延役,也需要投入數百億元進行安全升級。這筆鉅額投資需要數十年才能攤平,風險極高。
- 營運期間的毛利 假設核電廠營運期間,每度電的燃料成本為 1 元,售價為 3 元,則每度電的毛利為 2 元。這使得核電在運轉期間看似很賺錢。然而,這只是短期收益,無法代表整體的投資回報。
- 後端處理成本高昂 這才是真正的負擔。
- 除役費用:一座核電廠的除役與拆解,保守估計需要 新台幣 1,000 億元。
- 核廢料處理:這是一個天文數字,國際上深層地質處置場的成本估計為數千億美元,換算成新台幣可能達 數兆元,且需長期、跨世代維護。
- 台灣目前的資金承擔能力: 台灣政府設立了「核能發電後端營運基金」,總額已超過 新台幣 3,000 億元,專用於核電廠除役與核廢料處理。然而,這筆資金是否足夠應付數兆元的後端處理費用仍存在極大爭議。尤其在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址仍無解的情況下,這筆錢更像是一個無底洞。
- 核災風險高昂:若發生事故,賠償與除污成本可能為數兆元,極易使原本高額投資化為烏有。
4. 核廢料處理方式與安全疑慮
核廢料的未來:定時炸彈?還是安全存放?
核廢料問題是台灣重啟核電最難以迴避的現實。
- 低階廢料:蘭嶼的困境 台灣唯一的低階核廢料貯存場位於蘭嶼,但早在 1996 年就已飽和,且當地居民強烈要求遷出。這使得我們連處理低階核廢料都陷入困境。
- 高階廢料:無處可去 高階核廢料目前仍暫存在各核電廠內的乾式貯存設施中,但這只是過渡性的方法。由於台灣地質條件複雜,地震頻繁,且社會缺乏共識,目前沒有任何一個縣市願意被選為永久的深地質處置場。在最終處置方案確立之前,我們將持續面對這顆「定時炸彈」。
即使用過的核燃料棒,產熱且放射性強。
處理流程一般採三階段模式: - 先在反應爐使用過燃料泳池中冷卻 3–5 年;
- 再移至乾式貯存設施(中期),至少儲存 40 年;
- 最後送往「深地質處置場」進行永久隔離 ESG遠見 - 永續共好PanSci 泛科學台電。
(b) 安全疑慮與限制
- 蘭嶼容量已飽和:雖是唯一低放貯存場,但早在 1996 年即達飽和,並已停止接收新廢料 維基百科+1。
- 乾式貯存設施面臨爭議:雖符合國際標準並存放於核電廠周邊,但地方居民常以「核廢料放你家」為口號表達恐懼與反對 Facebook台灣民眾黨Yahoo新聞。
- 地質與空間限制:台灣地狹地震頻繁,目前尚未找到具備國際深地質處置場條件的地區。以國外模式參考,須選在地質穩定、遠離斷層與地下水、社會接受度高的地點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1。
- 監管制度與公民參與不足:核廢料處理牽涉中央與地方機關協作,現階段尚未完成相關法規及最終處置場選址,社會溝通與透明度仍需強化 核廢料,去哪裡?。
5. 核分裂 vs 核融合比較




未來的抉擇,需要我們共同面對
所以,核電究竟是不是台灣的未來?這沒有一個簡單的是或否。
在我們享受核電帶來的穩定與便利時,也必須直視它背後那沉重的代價:
- 成本:不僅是現在的電費,還有未來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除役與核廢料處理費用。
- 安全:我們能否確保在極端天災面前,核電廠的防線不會被攻破?
- 責任:我們又該如何對待那些無處安放的核廢料,才不會把問題留給下一代?
核融合雖然充滿希望,但畢竟還在遙遠的未來。在我們腳踏實地的今天,每一次的能源選擇,都將決定台灣的未來和下一步。這不只是政府的決策,更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