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家看完《#Kpop獵魔女團》啦!
沒想到第一篇文章不是寫書,而是寫我家的親子觀影心得。
母女倆的對話根本就是一場深度的「問答看電影」,讓我忍不住想記錄一下。
(在按下播放鍵之前,我已經再三確認:沒有血腥畫面、戀愛線也不重,親子安心觀影沒問題 )
先說電影本身:真的好看,節奏快、畫面漂亮、歌也超洗腦!
雖然對大人來說劇情蠻好猜的,但對孩子來說,卻是一場小腦袋的大震盪。
以下有劇透請注意!
—
—
—
—
—
—
—
—
—
—
—
—
「為什麼 Rumi 的惡魔印記小時候小小少少的,長大越來越多呢?」
我告訴她,小時候的我們多麼單純,對世界充滿純粹的想像,就像妳現在一樣。但隨著時間成長,責任、比較、對他人、對自己的期待也隨之而來,我們開始看見世界的陰暗面,內心也冒出各種複雜的情緒:渴望更好、害怕不足、自我懷疑……這些慾望、恐懼、羞恥、自我否定,就像漣漪一樣,一點一點地浮現。Rumi 身上的印記,其實就是她心裡的投射。
我們總想把「不好」的部分藏起來,但壓抑從來不是解決之道。那些被壓抑的情緒,總會用其他方式提醒你:「嘿,該面對我囉!」
—
「為什麼阿姨不讓她跟朋友說有惡魔血統?她們不是好朋友嗎?」
阿姨讓 Rumi 隱藏印記,無形中讓她也去否定自己的一部分。或許阿姨的初衷是保護,不想 Rumi 受傷或被排斥,但這樣的保護,卻讓 Rumi 誤以為:「我這樣不行,我會被拋棄。」她以為只要把「不好」的一面藏起來、清除掉,就能被喜歡、被接受。
但事實是,那些我們喜歡的、掙扎的、甚至是還不確定的部分,加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自己。這不只適用於 Rumi,也適用於我們所有人:無論大人或小孩,我們都渴望被喜歡、被認可,想當那個「好棒棒」、「好完美」的角色。可是,那些我們自覺「不好」的情緒或缺點,其實都在等著被我們看見。當我們願意承認、願意正視它們時,那才是真正重新開始的時刻。
—
「為什麼振宇(Jinu)想抹去記憶?為什麼他眼睛會變黃又變回來?」
我解釋說:「因為他真的太後悔了。他為了成名,把靈魂賣給惡魔,甚至拋棄了家人。那種愧疚,就像心裡有把刀,每當想起就痛徹心扉。」
錯過的事、做錯的選擇,並不會真正消失。雖然過去無法改變,但下一步卻可以走對。所以,當振宇最終抵擋了那一擊,當他願意面對過去、承擔選擇,並為Rumi做對的事時,那一瞬間,他的靈魂就回來了,眼睛也不再是黃色。
—
她問:「為什麼振宇(Jinu)最後擋下那一擊,還說他找到靈魂了?」
我告訴她,他曾經為了財富與名聲做出錯誤選擇,交出了自己的靈魂,結果反而被愧疚囚禁。但在最後,他不再是為了舞台,也不是為了被喜歡,而是為了做對的事。那一刻,他真正的自由了
「所以他找到靈魂了?」她似懂非懂地問。
「對啊,他靈魂自由了,而且他把那份自由的力量,傳遞給了 Rumi,成為她的一部分。」
—
「為什麼 Rumi 一直對 Takedown 這首歌不滿意,想要改歌詞,又找不到方向?」
其實不是歌詞的問題,而是她還不知道怎麼面對自己。
這首歌喊著「打倒惡魔」,但她自己擁有一半的惡魔血統,
這歌詞一唱出口,就像在說:「我也不應該存在。」
女兒問:「為什麼不直接說她不喜歡那個歌詞?」
我說:「因為她自己也還在怕啊。怕說出來,就真的被當成敵人;怕講實話,就會被討厭。」
Rumi 最後唱的那首歌,把羞恥和恐懼都唱出來。
她選擇站在舞台上,唱出那個她一直不敢承認的自己。
媽媽覺得電影裡的「打倒惡魔」,其實不是打倒外面的壞,而是那隻你一直不敢面對的內心怪獸。
而打怪最需要的,不是變得完美、乾淨、無瑕,
而是敢站出來說:
「我有這樣的部分,但我還是我。我接受了,也就重生了。」
—
如果你也陪孩子看了這部電影,也問了一樣的問題,
那就一起想想:「你覺得為什麼?」
從電影看見世界,也許有時候,會變成以後人生的一道光!
話說女兒看完一直說Saja Boy好帥(雖然目前成名曲二首就解散)。
好啦!媽媽也覺得,而且真的每一首歌都好好聽喔,我自己最喜歡的是Saja Boy的第二首〈Your Idol〉,搭配劇情,氛圍感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