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早晨財經速解讀:川普關稅戰升級與全球供應鏈重塑
日期:2025年7月9日(星期三) 時間:早上8點30分
一、 川普關稅戰的最新進展與影響
本次廣播節目主要圍繞川普政府升級關稅戰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特別點名了銅、藥品和晶片產業。
1. 關稅戰的明確時間表與目標產業
川普已明確表示8月1日的關稅徵收日期不會延長。這顯示他決心貫徹其對選民的承諾。 「川普再次的發文告訴大家8月1號就是最後的時間線,不可能再延後了,他在X(社群媒體平台)上寫說8月1號開始徵收關稅日期不變也不會再更改了。」新的關稅目標產業包括:
- 藥品:稅率可能高達200%。川普預計將公佈新計劃,給藥品公司一年到一年半的寬限期將生產線遷回美國,晶片部分預計也將有類似做法。這與2026年前「大二米法案」中半導體設廠投資35%稅收抵扣額有關,旨在促使企業在美國中期選舉前在美設廠。
- 晶片:預計將有類似藥品產業的生產線回遷寬限期。
- 銅:將對進口銅徵收**50%**的關稅。 「川普也宣布針對進口銅來徵收50%的關稅,這直接引發了美國銅價在昨天週二飆漲至每磅5.69美元,直接創下歷史新高啦。」儘管銅價創歷史新高,但美國本土銅產量不多,其最大進口來源國為智利(佔70%),其次是加拿大和秘魯。主持人對美國能否實現銅產業自給自足表示懷疑。
2. 全球各國反應與市場預期
- 日韓股市大漲:在韓國和日本關稅稅率公佈後,兩國股市買盤大漲,市場出現「TACO trade」預期,認為川普最終會讓步,延後關稅只是為了「把最後一滴油給榨乾」。
- 日韓盟友地位與談判空間:過去日韓被視為重要盟友,仍有談判空間,預計日本參議院選舉結束後有望進一步調降關稅。
- 台灣股市下跌:台灣股市下跌超過1%,主持人認為這反映了市場對台灣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而非單純的稅率好壞。
- 全球供應鏈重組:川普明確將全球供應鏈分為北美、東亞和歐洲三大區塊。此次針對東亞地區的轉運稅改變,預示著東亞供應鏈將收縮,並可能促使供應鏈拉回墨西哥、加拿大和美國本土,形成「美洲供應鏈」的優勢。 「現在赴美設廠仍然是仍然具有優勢的,所以如果時間拖太久,我們過去提過拖太久有兩個壞處喔,第一個壞處就是你不確定到底到東南亞哪個國家設場好,那第二個是你確定在台灣本土設場或持續擴場有沒有持續性的關稅問題喔,可是現在看起來反而整個美洲供應鏈是安全的喔。」
3. 歐盟與美國的初步貿易協議進展
川普表示歐盟在過去幾天的貿易談判中「非常友好」,預計週四將發出關稅通知函,威脅對3700億歐元商品徵收高達50%的關稅。雙方正在協商,以期通過減免配額和稅收來全面豁免其他非關稅貿易壁壘,特別是針對商用飛機、汽車零組件和鋼材。這意味著歐盟的談判進度可能超前日韓。 「歐盟現在反而進度是有點超前日韓的部分喔。」
4. 各國政府的應對策略
- 日本:聲稱將採取一切可能措施減緩影響。其國內對關稅消息反應分歧,執政黨內部存在爭議。石破茂(日本政治人物)表示將全力爭取協議以保護國家利益,並警告談判失敗將引發就業衝擊。然而,自民黨政調會長小淵優子表示無法接受這種「非常失禮」的通知方式,認為是對盟國的冒犯。這也與7月20日的日本參議院選舉有關。
- 南韓:承諾修改法律以直接降低非關稅貿易壁壘。總統李在明表示避免了最糟情況,但對內容表達遺憾,並強調韓國需要時間進行法律修改。
- 印尼和泰國:提出開放市場的新方案以爭取降低關稅。
- 台灣:尚未收到關稅通知,但台灣政府表態希望達成貿易平衡並加強科技和國安合作。據獨家消息指出,台灣可能不會收到新關稅信,短期內將維持10%稅率,且美方仍在協商中,因台灣在美國的「再工業化」中具有戰略價值地位。
二、關稅戰背後的美台談判癥結點
美台貿易談判的重點不在汽車關稅,因為台灣汽車出口美國量不大,即便徵收高關稅影響也有限。主要的僵持點在於農產品。
1. 美國對台灣農產品市場開放的要求
- 牛肉內臟進口:美方要求台灣進口美國牛肉內臟。
- 產地標示取消:美方要求台灣取消美國牛豬產品的產地標示,認為台灣媒體「負面宣傳」導致其產品遭遇「不公平待遇」。
- 基改大豆與玉米:美方認為基改產品無科學健康疑慮,要求取消基改與非基改大豆的分類,並允許基改大豆進入校園午餐市場,且銷售時不需標示為「美國基改大豆」。
- 馬鈴薯進口:美國不滿台灣法規要求發芽馬鈴薯「全櫃退貨」,認為應僅去除發芽部分即可。
- 稻米進口:涉及進口配額問題,台灣對本地稻米有保護。
- 豬肉:主要涉及殘留劑和標示問題。
- 保健食品:美方希望台灣調整通路商利潤結構並修改進口關稅。
美方追求的目標是「全面開放」,而非逐項細談稅率調整。 「美方看起來要的就是全面開放,而並不是跟你逐一地細探討每一個可以讓步多少啊。」
2. 台灣的顧慮與立場
台灣主要的顧慮是「食安議題」以及對本土農產品競爭力的衝擊,這在選舉中是重要的選票考量。然而,主持人認為台灣農產品受到的競爭衝擊可能沒有想像中大,因為美國農產品優先供應日韓歐盟等大市場。 「真正問題其實就是食安問題喔,也是大家比較關注的。」
三、台灣經濟表現與庫存問題
儘管關稅戰陰霾籠罩,台灣的出口數據表現強勁。
- 6月份台灣出口額:達到53.2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在昨天最新所公布的6月份的台灣出口額居然高達53.2億,創下歷史新高了。」
- AI伺服器ODM廠商營收:2025年月營收突破18億美元,年增率衝上120%,創歷史新高(如緯創、廣達、英業達)。
- 台灣電子產品出口全球第二:台灣在電子設備零組件出口美國市場排名全球第二(2431億美元),僅次於中國(1兆美元),領先歐盟、韓國和越南。這顯示台灣出口產品的「價值」非常高。 「一個小島,一個台灣居然在全球的電子設備零組件的出口當中排行全球第二,領先歐盟、領先韓國、領先越南。」
主持人認為,當前「全美都在提前囤貨」,導致出口額異常飆升,可能已經囤到明年聖誕節。這種非理性囤貨行為導致「只要關稅不停,搞不好就可以一直墊上去」。一旦關稅談成,可能會引發庫存問題。
四、美國國內外政治動態與川普的影響力
1. 烏克蘭戰事與美國軍援
川普政府改變立場,決定恢復對烏克蘭的武器供應,以協助其抵抗俄羅斯在烏東地區日益加劇的攻擊,包括愛國者防空系統、標槍飛彈等。軍援將以直接運送而非貸款方式進行。這顯示普丁的推進毫無阻攔已造成烏東戰場重大損失,迫使川普採取行動。 「美國總統在昨天是表示說美國會立即恢復針對烏克蘭的武器提供,以協助抵抗俄羅斯日益加劇的攻擊喔。」
2. 川普爭取諾貝爾和平獎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公開提名川普角逐諾貝爾和平獎,顯示雙方關係友好,儘管以哈衝突仍在持續。
3. 川普與馬斯克的關係惡化
川普持續批評馬斯克成立「美國黨」的舉動,稱其為「荒謬又沒用的政黨」,對美國政壇造成極大傷害。市場預計馬斯克將在今年底前登記美國黨並參加明年中期選舉。目前市場甚至出現「川普會不會把伊隆馬斯克給關起來」的賭盤。
4. 美國股市表現
儘管有貿易戰和地緣政治風險,美股三大指數(道瓊、標普、那斯達克)波動不大,費城半導體指數逆勢大漲近2%。這表明市場似乎並不那麼緊張,投資人仍在押注「TACO trade」。
五、投資哲學與生命週期理論
主持人強調投資應具備長期視角,觀察資產和產業的「生命週期」和「自然規律」。 「你投資的不是四年,你投資的是40年,所以你必須用更長遠的週期來看待你當前所投入的水位。」 如同人有黃金期、衰退期和轉折期,資產和行業也一樣,會從「新」到「成熟」到「衰退」。投資人應尊重這種生命週期,在成長期積極把握,高峰過後則需面對現實調整預期,並尋找新的平衡點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