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誤會⋯⋯
上了大學,學過初等微積分,如果不是恍然大悟,也許就是陷入茫然:如果數學長這樣子,是說過去十二年來,我們學了半天、補習半天、算了半天的玩意兒究竟是什麼?義務教育裡,我們所學的不能算是真正的數學,充其量只是計算能力。
像是帶劉姥姥進大觀園,每種東西摸一下,知道那叫做什麼,卻不告訴你為何如此,更不告訴你要用在什麼地方。這本身並沒有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本就是先看了世界的概貌,再針對性地探索。
真正的問題也許是,我們幾乎預設了必須探索的方向,並且教導所有的人,只能往那個方向探索,才是有用的、會獲得肯定的、能替老闆賺錢的。
姑且不論這種精確但狹隘的看法,如何地讓當前一部份的社會在扼殺了無數其他可能性的情況下,團結地朝同一個方向前進:在AI當道的現今,我們的師資設備是落後的,我們的考試制度是落伍的,連我們教導的內容已是落後的,卻依然對名校的招牌苦苦執著。而我們的補習風氣在這股落後落伍的趨勢之中大行其道,將老一輩的夢想與方式,繼續羅織在新世代、早已不適合過去方法的孩子身上。
孩子們極端聰明,他們早就看出不對勁,甚至會問為什麼這些不讓AI處理就好?為什麼我們需要學這些東西?可惜的是,僅有少數人能回答這個問題並讓孩子們接受,和孩子們最接近的父母和老師們,多半沒有接受過這樣的教育,來適切地、有效地應對孩子們與時俱進的疑惑。我們往往只能產如出一徹的答案。
「考得好了,以後你慢慢就明白了。」
而我們常常忘了自己也曾是遭受荼毒的那一群,又或者,苦盡甘來之下我們認為那其中必有道理。然而,我們更常做的,也許是為了不讓孩子走冤枉路,避免他們吃不必要的苦,引導他們走最有效快速的道路。更何況,一個家庭裡的父母輩,需要操煩的事情最多、壓力最大,又如何願意冒不必要的風險,讓孩子走在不可控的道路上呢?
種種的無可厚非,造就了如今的狀況。教育沒有誰對誰錯,出發點不同,見解自然不同。但,在孩子身上播幾顆特別的種子,也許哪天一轉身,便能看到截然不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