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生於德國波昂,1770年12月17日在教堂受洗,推測貝多芬實際出生於12月16日﹝1770年12月15日02:56 進☽♐0度﹞。1770年12月15日清晨至17日行星運行的軌跡,☉太陽☽月亮☿水星皆落入♐射手座,♀金星♃木星♇冥王星則集中於♑摩羯座,貝多芬♑嚴謹專業,追求精煉架構的美學態度,以及♐自由冒險,散播樂觀信念的高遠思想,顯現於生活,貫穿於作品,如日月星辰般,閃耀千古。
貝多芬一生創作32首奏鳴曲,奏鳴曲的曲式架構,概念從巴洛克時期發展至古典時期,展現出絕對音樂追求結構形式和優雅凝鍊的純粹美學,貝多芬♀♑摩羯座講究結構組織的傾向,在奏鳴曲創作中獲得很大的滿足,除了善用調性變化、和弦、音階、琶音極為基礎的素材層層堆疊,樂句在各種增值、減值反覆對位中,自由自在蔓延展開,♀金星♃木星♇冥王星♑追求結構的極致發揮,切割巴洛克奏鳴曲中涵蓋的小步舞曲樂章,開創為詼諧、輪旋曲,將絕對音樂的特色再昇華。
無論作品形式如何框架,都無法限制貝多芬☉太陽☽月亮☿水星♐自由宏大的樂思擴張,以本日分享的作品為例,Op. 13是在1798年創作,1799年發表第八首C小調奏鳴曲,屬於早期維也納時代的作品。
- 第一樂章:♀金星♃木星♇冥王星♑,讓貝多芬更加務實的思考,音符發展的可能性,要如何組織能引導,傳達出精神層面的深刻內涵。開場完全顛覆快板的結構,使用渾厚深沉的結合和弦與緩慢的旋律延伸,深沉的情緒傷痕,隨著嘆息流淌而出。☉太陽☽月亮☿水星♐,傳達出情緒也是一場冒險、也是一種探索,左手低音的快速八度音群,展現抑制痛楚而持續翻滾的潛伏感,右手則以上行旋律線條,帶出向前邁進,突破困局的向上意志力。
- 第二樂章:中聲部以細密的節奏、少量的和聲起伏貫穿全曲,外聲部則以悠揚的長旋律吟唱而出,彷彿緩緩沿著河流兩岸散步,♑畫面思路清晰,也顯現♐親近宇宙、大自然的意象,無論受到任何磨難,在天地間,原野山林、雨水陽光,都能洗滌人心,緩步曠野聆聽萬物呢喃細語,獲得平靜與釋放。
- 第三樂章:♑善用ABACADAE的輪旋曲式呈現,顯現♐幽默與樂觀的自信,歡快的昭告天下「我知道各種爛事、痛苦的情節,會一而再再而三上演,但無法阻止我享受美好、挖掘快樂、創造樂趣的人生旅程」,如盛開花朵的花園、優雅嫻靜的沙龍、隨機迸發的煙火……穿插其中,令人迷戀。
貝多芬不只是用音符訴說自己生命的信仰,1799年出版此作品時,加上”Pathetique”的註記,很忠於自我,告訴未來的演奏者,此曲的精神意志核心,也為浪漫樂派標題音樂的先驅。在2014年第一次演奏此作品,當時從第一個音彈到最後一個音,莫名痛苦,不是演奏技術層面上的膠著,而是自己內在詮釋悲愴,被全世界討厭、遺棄的受害者情節,概念與貝多芬背道而馳,作品向前推進的爆發力,無法自然達成,2025年臣服在貝多芬的引導中,力求卓越♑ 專業技術精進與♐自我精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