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留聲機02】

2024/02/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浪漫古典先驅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 Dec 1770 ---- 26 March 1827
出生地:德國波昂

 

 

奧地利維也納附近的鄉間清晨,一個牧人正在森林旁草場上放牧羊群。他習慣地看到一位個子矮小粗壯,滿面通紅近乎黑色的男子,用那小而銳利的眼睛,邊走邊打量四處風光。那人通常穿件大外套,長及腳踝,手中拿著筆記本,有時拿起筆來不知寫些什麼。牧人心中念著:「西班牙人來了!」當地有人這麼稱呼他的。西班牙人在附近小鎮居住,據說是來養病。他平日都不理人,甚至連城市來的大爺他都不假顏色。牧人打聽過,他是德國人,在維也納發展他的音樂事業,他名叫魯道溫‧凡‧貝多芬。

 

這是1802年,二十七歲的貝多芬,陷在人生的絕路中――一個立志要成為音樂家的青年,卻得了耳疾,逐漸喪失聽力。他看了許多醫生,都不見效,甚至醫生說他很快會完全喪失聽力。他在昏暗的住處,寫了一封信給他弟弟,首次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病情,信中言語淒涼,暗示可能要自己結束生命。後世將這份書信稱為「海里金斯塔遺書」。但貝多芬這個性複雜強烈的人,可不輕易向絕望低頭,他寫著:「在沒有把我內心感覺到的東西全部創造出來之前,我還不能離開這世界。因此,我只好忍受這慘痛的人生。」他會回想他過去的年歲,真是常在悲慘可憐當中。貝多芬的祖父曾在德國波昂擔任貴族官邸的樂長,父親同樣是宮廷中的歌手,但因經營葡萄酒生意,他們都是酗酒的人。常常酒醉造成貝多芬父親的暴躁脾氣,這是貝多芬悲慘命運的開始。

 

如果貝爸爸只是單純的酒商和酒鬼就也罷了,不幸他還是個會音樂的人,並且聽說有個「音樂神童」莫札特這號人物。他看小貝多芬有成才的希望,就要將他複製成莫札特。於是小貝多芬受到嚴格的要求,甚至於無理的要求。往往,貝爸爸晚間十一點喝的醉醺醺回到家,把五歲的小貝多芬從床上拖到鋼琴前,要他一直彈奏道清晨四點,鞭打責罵是少不了的。到了八歲,貝爸爸為貝多芬開了鋼琴獨奏會,說這是位五歲的鋼琴小天才;結果演奏會徹底失敗,無人重視貝多芬。貝多芬回到小學上課,看得出不是讀書的料,這時他心中只有音樂。九歲時,他獲得學習鋼琴的葵花寶典――巴哈《平均律鋼琴曲集》,讓他的鋼琴功力大增。

 

十七歲時的貝多芬,已是位演奏家,受到德國王族的器重,被派到樂都維也納跟海頓學習作曲及樂器。但海頓並不適合教學,就把貝多芬推薦給另外的名師。有一天,貝多芬被帶到莫扎特面前,彈了一首自選曲,莫扎特面無表情,只是按常規另給了他一個主題,讓貝多芬即興演奏看看。貝多芬彈完,莫札特走到隔壁的房間,興奮地告訴他的朋友說:「注意他,有一天這個世界將會談論他。」然而貝多芬也無緣成為莫扎特的學生。

 

有人用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來說明他對自己的遭遇和音樂作曲的奮戰精神,其實貝多芬的音樂不只如此。自從寫了「海里金斯塔遺書」後,貝多芬轉而積極創作。他不顧自己的耳疾,也不注意自己的經濟狀況。他作曲,是為了將心中思想及意念上的熱情表達出來,他從不為別人寫作。在他那個時代,啟蒙運動開始不久,「自由」、「解放」是政治社會以至藝術界共同的概念。貝多芬是音樂家,他同時也愛看書。盧梭的改革社會思想及歌德頌讚自由的詩篇,都對貝多芬的作曲產生直接影響。貝多芬被稱為「樂聖」,不只是那偉大的九首交響曲以及眾多的鋼琴奏鳴曲;更重要的是他打破舊有的音樂格式,創作新的曲風,用自由的心態,將音樂由「形式」中解放出來。貝多芬的古典樂派身分,被自己後期音樂的豪放所轉換,成為浪漫樂派的先鋒。有樂評者說,貝多芬定下所有音符的標準,無人能出其左右。

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最後一樂章的詞曲中,我們起立向他致敬。

 

 

 

代表作品:第九交響曲



    39會員
    407內容數
    嘆不盡的日子,在時光隧道流逝。只有回憶,方可重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