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

含有「巴哈」共 6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韓德爾彌賽亞神劇的感動與John Newton牧師將其融入佈道的深刻反思。文章分享了聆聽彌賽亞的體驗,並探討其背後的救贖主題,以及耶穌的謙卑與復活的意義,最後連結到2023年復活節Cantata的主題:Slain from the Foundation of the World
Thumbnail
宇牛-avatar-img
2025/04/14
復活節?我只想吃肉粽⋯
蘿娜自語-avatar-img
發文者
7 天前
宇牛 洋人會吃火雞或火腿大餐!😋
回顧寫作平臺上的點滴,抒發對過去格友的感謝與祝福,並分享巴哈樂曲《Sheep May Safely Graze》及其創作靈感。
Thumbnail
人生中的相遇都是一場緣分 短暫的文字交流 若能有份記憶存在 也不枉相識一場
蘿娜自語-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24
林燃(創作小說家) 很高興在方格子認識燃妹,若有一天在台北遇見妳,我相信會認得出呢!美女總會吸引人🥰
所謂「小品」音樂,通常是指在8分鐘以內、演奏時間較短的樂曲,本文將依照創作的年代,介紹十五首知名的「提琴樂器」經典小品,包括:四季-春、D大調卡農、流浪者之歌、莫札特第13號小夜曲、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帕格尼尼隨想曲及鐘聲、巴哈大提琴及管弦組曲、柴可夫斯基-旋律、萬福瑪麗亞、嘉禾舞曲、小步舞曲等。
Thumbnail
Claydee-avatar-img
2025/01/06
想不到有幾首聽過的耶,真是普羅入門友善的歌單,深入淺出,謝謝分享 : )
Claydee 感謝您的閱讀與聆聽,這篇是針對弦樂器的小品樂曲做介紹,為了讓樂曲可以老少咸宜、大家都聽的有感,所以我篩選了大家常常會聽到的樂曲來做介紹,另外還有15首就放在即將推出的下集,一樣都精彩好聽喔!
本文將解釋標題音樂與絕對音樂的內涵與差異,接著介紹古典樂的派別與時期,瞭解各時期的音樂風格與當時的代表作曲家,並賞析:韋瓦第、巴哈、海頓、貝多芬、聖桑、布拉姆斯、舒曼、羅西尼、夏布里耶、佛漢·威廉斯、史特拉汶斯基等人的作品,讓我們在聽古典樂時,可以更清楚的知曉樂曲當時創作的時代背景及曲式意涵。
Thumbnail
希浠|YH.CC-avatar-img
2024/09/11
閱讀這篇好順暢沒太多繁雜需刻意記憶的術語,再次複習不知讀了幾回的樂派又更清晰了,謝謝馬克先生導聆分享!翻看舊時聽課筆記"浪漫時期"裡記下這句「把我的故事告訴人家還有錢賺」覺得有趣,說理性時期音樂家自己的感覺不重要,演奏者地位沒像貝多芬之後那樣受聆聽者敬重,可想見"海頓爸爸"偶爾得來一首"驚愕"整整聽歌的人^^。 在見怪不怪的現代聽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際",想像百年前觀眾無法接受期望中的完美被破壞的內心躁動...。閱聽時,想起現代編舞家碧娜鮑許(Pina Bausch, 1940-2009)的作品"春之際"(Le Sacre du printemps, 1975),除了在舞蹈動作上改革,祭祀內容提供觀者對文明發展的反思,也為慣於日常的我們帶來新思考,如YT影片中說藝術作品本身好壞可能不是最重要,而是內容引起的思考與反思。原來在1913年那場舞劇後衍生400多個版本的"春之際"舞作,這樣破格的音樂,敢於挑戰與實踐的創新精神,為許多編舞家帶來了靈感,也真是音樂的魔力~🌟! 編舞家的試金石《春之祭》|https://youtu.be/hhG_otAJX-4?si=H4N63YAqlYbW0WBj|(9:30)Pina Bausch版
YH.CC 感謝您的閱讀,基礎篇寫完後,接著我就會從巴洛克開始,往下一一介紹各個樂派的時代背景、樂曲特色及代表作曲家及其作品,預計至少可以寫個40篇,希望可以讓大家對古典樂會更有感覺,也藉此機會我可以重新再看一次這兩本書,並把多首經典樂曲多聽幾遍,雖然在方格子寫這些文章是「把古典樂的故事告訴人家但沒有錢賺😁」,但寫下這些心得,也算是讓自己經歷了一趟精彩的古典音樂之旅! 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在我30幾年前聽的時候,就覺得現代樂派之於古典或浪漫樂派,就像是重金屬樂之於搖滾樂,同出一門但又開創出新的風格,由於我是按照書裡的順序聽下來的,所以是先從"巴洛克到古典"、"浪漫樂派"、"國民樂派"、"歌劇、歌曲、華爾滋"依序看和聽(也買了不少錄音帶),最後才看(聽)這本"現代樂派",那時候聽了他的三大芭蕾舞劇的樂曲"火鳥"、"春之祭"、"彼得洛希卡"後雖然沒有像當時的觀眾躁動(因為當時沒有網路根本也看不到舞蹈),但也確實讓我發自內心的佩服。其實古典樂從德布西(國民樂派)開始已經漸漸有現代樂派的雛型了,您若聽"牧神的午後"就會有這種感覺,在現代樂派裡,樂器本身(尤其是敲擊樂器)已經不只是優美旋律的發聲器而已,也可以從過去的描寫實物、實體、文學,變成讓人體會到色彩、想像、心情(像聽"春之祭"的音樂還可以讓人暴躁,從另一方面來說也算是蠻成功的),所以德布西在聽了"火鳥"後大大讚美,兩人之後也成為好友(2人相差20歲),成為音樂界惺惺相惜的代表(因為當時還是有很多音樂家一直對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作出嚴厲的批評)。 德布西-牧神的午後序曲後來成為瓦斯拉夫·尼金斯基(也是"春之祭"的編舞)所編排的芭蕾舞劇《牧神午後》,也成為後來江賢二創作的藝術作品,藝術有時候在某個連動下就會有新火花產生🎉真有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AYCubihl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M3Gz_Cotq0 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973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_AutuGM47c
今天分享的不是文章,是我自己提供的電子書。 你一定有聽過,不論是流行樂、古典樂、爵士樂…等任何音樂類型裡面,除了主旋律以外,還有第二條、第三條旋律在背後跟主旋律時而互相對抗、時而互相支撐。 這樣的編曲手法,背後所使用的概念就是「對位法」,這個存在幾百年,專門用來編織幾條旋律線的技巧。
Thumbnail
Jun-avatar-img
2024/09/07
感謝分享^_^
「聲樂」是不管有沒有樂器伴奏,只要是由人聲為主的音樂形式即可稱之。本文將介紹:聲樂的演出形式(獨唱、重唱、齊唱、合唱)、歌曲的種類(宗教典禮歌曲、劇性歌曲、文學性歌曲)、歌劇中所使用的歌唱形式、歌劇「魔笛」、「杜蘭朵」、「阿伊達」段落導聽、及其他多首歌曲、樂曲的欣賞。
Thumbnail
希浠|YH.CC-avatar-img
2024/08/23
從A cappella揭開人聲序幕,沒想到在不同聲樂形式上加旋律,有這麼豐富多元的變化!一邊聽馬克先生挑選的歌曲也一邊回顧以前的音樂筆記,看影片又加深印象真好。聽"伊是咱的寶貝"將成人搭配兒童合音符合歌曲意境相當動聽暖心;救贖四重唱裡那位低音先生似乎有橡皮筋彈性歌喉以1抵3好穩妥有說服力;原來時常在電影裡聽到的這首是卡爾奧福的布蘭詩歌,每回聽還是震攝人心;又野玫瑰、魔笛夜后的詠嘆調、杜蘭朵公主徹夜未眠(好多好聽版本),真是一聽再聽不膩的經典!這回在尼伯龍根人的指環-女武神的騎行歌曲中聽華格納開創"樂劇"的精彩,與舒伯特旋律優美的聯篇歌曲,也找出這首耳熟能詳好聽的巴哈清唱劇;再聽"B小調彌撒曲"聲線旋律飽滿,對照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真有感覺來到巴洛克音樂的華麗尾聲,回聽又會聽出更多層次,歌聲真美(這回首選^^)。 Jesus bleibet meine Freude from Cantata BWV 147 https://youtu.be/giTy0p3C6DE?si=cQ3p-P2rMMfBgZf4
YH.CC 這篇文章本來覺得比較難寫得讓人簡單易懂,畢竟歌劇及歌曲大多數人都聽不懂義大利文或德文歌詞(包括我自己),要直接由聽旋律就能感動,那就得要精挑細選出較能讓人耳熟能詳的歌曲才行(話說我在找牧歌的MV歌曲時,也聽到"度辜"快睡著了,因為聽牧歌就是在聽人吟唱詩歌,不懂歌詞很容易就會睡著😴),不過後來我找出來的這些"範例歌曲"應該都是比較常聽到的,而且自己寫的時候有順便複習了這些歌曲的內容和由來,所以我寫完再重聽文章裡的歌曲時也覺得真的都很好聽,其實若知道歌詞內容和意義時,聽起來也就不會太難懂了😊 "伊是咱的寶貝"最早是陳明章為了勵馨基金會而創作的,所以歌詞寫得也很符合勵馨基金會的主旨與本意,之後因為"228牽手護台灣"活動(我當時也有在台北牽手...)而被人誤會是某前任總統的競選歌曲,其實有點可惜,很喜歡這首歌原曲一開始的鋼琴伴奏,之後就接著是兒童的合唱,純淨又自然,雖然歌詞字數不多,但充滿父母及社會的關愛,真是令人感動的一首歌。 一蕊花 生落地 爸爸媽媽疼尚多 風若吹 要蓋被 不倘乎伊墬落黑暗地 未開的花 需要你我的關心 乎伊一片生長的土地 手牽手 心連心 咱站作伙 伊是咱的寶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j_s9_u_V7E 巴哈這部清唱套曲,編號147(BWV 147)是由10首樂曲組成,其中以您列出的這首(第10首)〈耶穌,世人仰望的喜悅〉最廣為人知(我有找到古典吉他和鋼琴版的也很好聽),不過後來我還是選布蘭詩歌裡的"哦 命運",因為感覺這首應該更廣為人知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BrCa6GXzr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4rYMn64T4
多樂章的器樂曲可分為奏鳴曲、組曲、協奏曲與交響曲。本文將介紹:奏鳴曲各樂章的特性、各時期的組曲風格、大協奏曲與獨奏協奏曲的介紹、交響曲各樂章的特性與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導聽、及其他多首樂曲欣賞。
Thumbnail
希浠|YH.CC-avatar-img
2024/08/18
在馬克先生這回分享的多樂章器樂曲中,溫習喜好的樂曲,在幾首貝多芬樂曲導聆中也理性聽到更多細膩編排,聽回巴洛克音樂(韓德爾)仍是自然與和諧的大補給!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聽來澎湃琴藝高超,仍喜歡先前您分享的長笛版。這回收穫是記下熟悉與喜愛的組曲,或許因為芭蕾緣故,轉台來聆聽首選還是圓舞曲跳開的"花"😊。
YH.CC 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不過我第一次聽的版本(大學時,30幾年前了...🎅)卻是長笛版的協奏曲(當時買錄音帶的時候沒看清楚,只看曲名就買了,結果買到了一捲都是長笛協奏曲的錄音帶😁),後來才又聽回原來的小提琴版,兩種樂器聽起來各有不同的感覺(小提琴vs.長笛:一剛vs.一柔),我都很喜歡,尤其是第一樂章8:53~9:30這一段小提琴(或長笛)的演奏,16分音符4連拍持續演奏37秒,與11:35~12:24這一段8分音符3連拍(其中也有幾個4連拍音符)持續50秒,若是由高手所演奏,每次聽這兩段都是屏氣凝神,聽完也讓人拍案叫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zbC39utkTw至於貝多芬的"悲愴"鋼琴奏鳴曲,若您還記得「唇上之歌/再會吧!青春小鳥」這部電影的話,應該對這首樂曲印象深刻~「劇中30歲的柏木老師因代課回到家鄉,所遇到的15歲學生薺菜,就像是她當初15歲時生活不順但對人生還充滿希望的自己,所以當薺菜心靈崩潰,即將撐不下去的時候,因創傷不再彈琴的柏木鼓起勇氣演奏了貝多芬的〈悲愴〉,不僅救贖了15歲的薺菜,也使她自己重新振作。」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CtYPwrR0-A&t=3s也因為這部電影讓我對這首奏鳴曲有了另一層的感受,這部電影的配樂我覺得是這10部日本電影裡面最讓人感動的,每首配樂或歌曲都有在電影中的意義,每次看也都有不同的體會...而且片中的海岸線又讓我想到花蓮...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pUQYsh4oaAhttps://pttplay.co/play/8734-5-1.html
巴哈有一次在宮廷演出時,他的大提琴被人動了手腳,除了G弦之外的其他弦都被弄斷,當所有人等著看他當眾出糗時,他沒有臨陣退縮,而是用一條G弦即興演奏一首詠嘆調,就是如今著名的G弦之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遭遇困境時,只要不放棄,就有機會演奏出超越自我的人生樂章。今天分享六首以音樂家為名的歌曲
Thumbnail
本系列文章將以深入淺出的音樂語言及資訊,搭配古典樂名曲的影片來做講解及賞析,期待樂友們除了可以純粹聆聽古典樂外,也可藉由這系列的文章更深入的了解樂曲內涵及作曲家本人的故事,一起遨遊於古典樂的美妙世界!
Thumbnail
黃璧怡-avatar-img
2024/08/13
好精彩的介紹喔!璧怡很怕沉重難懂的古典音樂,但馬克挑選的樂曲不艱澀,讓璧怡感到趣味,謝謝你!
黃璧怡 感謝您的閱讀與聆聽,之後我會參考這兩本書的大綱帶各位繼續的導讀、導聽一系列的古典樂,看完、聽完這個系列也等於讀完這兩套古典音樂叢書啦!輕鬆自在,一點都不會沉重難懂喔^_^
付費限定
一對夫妻,曾經山盟海誓,走到後來已經沒有感覺了。 不是你想像中的那樣,先生和妻子都沒有外遇。沒有可歸咎的一方。殺死愛的並非恨,而是日復一日的形式。同樣的咖啡,曾幾何時,竟然覺得自己端回房,面對窗外吹著夏日涼風,喝起來比較順口。 還年輕的時候,為了孩子,掩蔽了自己的感受,勉強走在一起。 如今孩子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