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挑選香港的分紅保險產品時,許多人會直覺地聚焦在建議書上的數字預測,例如回本年限、預期回報、累積現金價值等。但其實,這些數字只是表象,想要真正理解一個分紅產品的品質與風險潛力,還需要深入挖掘更多與投資相關的核心資訊。
以下整理四項在選擇產品時容易被忽略,卻極具參考價值的要素,幫助你做出更精準的保單選擇。
⸻1️⃣ 實現率:產品與現實回報的落差指標
📌 實現率是什麼?
所謂實現率(Realization Ratio),是指過往年度實際派發的紅利,與建議書中「非保證部分」的預測金額之間的達成比例。簡單來說,就是:
「保險公司當年預估會給你多少紅利,實際最後給了多少?」
舉例來說:
• 如果建議書預估派發 100 萬,但實際派發 90 萬,實現率為 90%。
• 若實現率長年低於 80%,就要考慮該產品是否過於樂觀。
📌 如何查詢香港的實現率?
香港保險業監管局(IA)規定,各大保險公司需每年公布旗下分紅產品的實現率報告(通常稱為「紅利履行情況」或「實際分紅報告」)。可透過以下方式取得:
• 直接上保險公司官網查找「分紅保單履行情況報告」
• 或前往香港保險業監管局(IA)網站查閱各間保險公司公開資料
• 若無法找到,也可向從業人員主動索取
這份資料是判斷保險公司「說得到做不到」的客觀依據,在評估長期分紅產品時尤其重要。
⸻
2️⃣ 建議書中的「樂觀/悲觀」:隱藏的風險係數
📌 建議書不只一種版本
在香港,保險公司的建議書通常會提供三種情境模擬:
• 基準預測(Mid Scenario)
• 樂觀情境(上調1.3~2.5%)
• 悲觀情境(下調1.3~2.5%)
你可能會好奇:不就差個1.3~2.5%,影響有這麼大嗎?
📌 不可忽視的「標準差」概念
這個1.3~2.5%的浮動幅度,其實反映了該產品在不同市場情境下的表現波動,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該產品的風險係數。
從統計角度來說,這相當於「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的概念:
• 若上下調幅度大,表示預期回報可能差異很大,風險較高;
• 若上下調幅度小,則預期回報穩定,波動性低,風險也相對較小。
📌 實用建議:
當你比較兩款不同的產品,不妨看看:
• 「在相同悲觀情境下,哪個產品現金價值減少幅度更少?」
• 「哪家公司的預測波動範圍更窄?」
這能幫你初步判斷哪一款產品更適合風險承受力較低或較高的投資者。
⸻
3️⃣ 保證回本時間 vs. 預期回本時間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是產品的「回本年限」:
• 保證回本時間:指只看保證現金價值,要幾年才能等於已繳保費總額。
• 預期回本時間:包含非保證部分後,何時現金價值等於或超過本金。
📌 為什麼重要?
這能幫助你:
• 判斷產品屬於短期操作型還是長期收益型
• 評估如果中途退保時的「流動性風險」
例如,若你有資金需求在10年內發生,選擇需要15年才預期回本的產品就不合適。
⸻
4️⃣ 產品小冊子中的投資比例揭示
雖然保險公司不會完全公開資產投資細節,但許多產品小冊子(Product Brochure)都會以大方向方式披露資產配置比例。
常見的分類:
• 股票型資產(如上市股、私募股權)
• 固定收益資產(如政府債券、企業債)
📌 這代表什麼?
• 股票比例高 → 回報潛力大但波動性高
• 債券比例高 → 現金價值穩定但上升空間有限
你可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與資金用途來選擇:
希望短期內回本:偏重債券,低波動
目標退休/傳承:可接受股票比例較高的長期增值型
⸻
看懂產品背後的邏輯,才是真正的選擇力
香港分紅保險產品雖然表面看起來都很類似,但背後的投資策略、風險管理、實現紀錄都有顯著差異。除了看建議書上的亮眼數字,這四項資訊才是幫助你做出穩健決策的關鍵:
1. 實現率:看過去有沒有兌現承諾
2. 樂觀悲觀數據:衡量產品波動與風險
3. 回本年限:評估流動性與資金規劃
4. 投資比例揭露:判斷產品屬性與風險取向
真正的財務規劃,是從了解產品本質開始的。
M.
M&P 傳承誌主筆
Mind & Purpose in Every 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