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家務勞動:當我們談平權,不能不談家裡的事
「你不是沒上班嗎?家裡這些事做一下,有很難嗎?」
「在家有什麼好累的,妳又沒有出去賺錢。」
「那個誰的太太,全職在家,家裡永遠一塵不染,還會煮三菜一湯。」
這些話你可能聽過,也可能說過,
但很少人會意識到,這些看似平凡的對話,其實是一種結構性的貶低。
家務,是世界上最普遍、最基本,卻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勞動。
家務不是無酬的愛,而是被忽略的工作
打掃、煮飯、洗衣、照顧孩子、採買……
這些聽起來零碎又理所當然的事,
組合起來,其實就是一份全職工作,甚至超過工時、不分晝夜。
但為什麼我們總是對這份勞動視而不見?
女性應該細心、會照顧人、會打理家務
男性如果會煮菜、洗衣,反而會被稱讚好貼心。
長久以來,把某種性別角色默認為應該,
把無數心力與時間,包裝成愛的表現,
然後,再不帶虧欠地消耗。
真正的平權,從分擔家務開始
我們談性別平等、談職場機會、談自由選擇,
但如果回到家裡,洗碗還是她的責任,
孩子哭了第一個被叫的還是媽媽,
垃圾永遠是她在倒、家事永遠是她在做,
那麼,平權只是半套。
你無法說自己尊重女性,卻從不碰掃把,
也無法說支持伴侶的夢想,卻讓她在廚房跟加班之間疲於奔命。
家庭不是一個人的責任,
真正的愛,是看見那些日復一日卻無人讚賞的努力,是願意一起分擔辛勞。
家務勞動,需要被尊重、被討論。
長期以來,家務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或是「無償且應該的責任」,因此在公共對話中經常缺席。
然而,家務本質上是一種持續且高度消耗時間與精力的勞動,直接影響家庭運作的效率與成員之間的關係品質。
當家務分工不均,往往導致隱性的壓力累積,進一步影響情緒、親密關係與整體生活品質。
因此,將家務納入平權討論,不只是對「誰做多少」的分配問題,更是對勞動價值與尊重的再認識。
唯有被看見、被討論、被重新定義,家務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平等社會的重要一環。
我們在談平權,別忘了家務是最真實的戰場
平權,不只是外在權力的分配,
也包含了最日常、最不起眼的那一塊生活範疇
誰該洗碗?誰該起床照顧孩子?誰負責今天的晚餐?
當我們在討論性別正義、職涯平等的時候,
別忘了,真正的第一線,其實就在家裡。
與其說一句辛苦了,不如捲起袖子,和她一起把今天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