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等關稅的影響已經慢慢浮現。
從2025年6月的日本官方統計數據來看,我們可以具體觀察到關稅政策對於出口結構與產業策略所帶來的連鎖反應。
首先,6月對美出口總額年減11.4%,這不僅是單一月份的數字變化,更反映出整體趨勢的轉變。當中,汽車對美出口額衰退最為明顯,年減幅度高達26.7%,代表在汽車這個日本對美出口的核心產業上,受到了重大的衝擊。進一步拆解,日本對美出口雖然僅佔其整體出口的大約20%,但這2成卻是具有高附加價值與高依賴度的產業。例如航空機零組件出口,美國市場佔比高達76.5%;建築與礦山機械則佔美國市場達50%;而工具機與金屬加工機械也有23.4%的出口是至美國。這些產品通常需要長期的合作關係與售後支援,一旦美國市場環境出現變動,將嚴重干擾日本企業的生產與投資布局。
針對這些趨勢,許多日本企業已開始進行供應鏈重整。企業界普遍表示,將重新檢視對美依賴的程度,特別是在零組件與半成品的輸出上,一旦面臨高額關稅或貿易摩擦升溫,不僅會壓縮利潤,更可能導致訂單外移、客戶轉向其他供應來源。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企業表示,將不得不考慮成本的轉嫁策略,也就是將關稅成本間接地加諸於下游客戶,也就是美國進口商與消費者。
這一波轉嫁效應最終將傳導至美國國內市場,導致物價上漲或利潤壓縮。若川普政府無法在最短時間內與主要貿易國(如日本、德國、韓國等)達成更具穩定性的關稅協議,那麼這種不確定性勢必導致跨國企業重新思考其長期供應鏈佈局。在這樣的情勢下,美國市場的吸引力將因不穩定性與潛在額外成本而降低,反而加速他國企業尋求區域內其他替代市場,例如東南亞、歐盟、甚至中國本地市場。
這種供應鏈再平衡的趨勢,並非單靠短期協議或口頭承諾就能逆轉。長期而言,企業需要能夠預測政策穩定性,並根據未來數年的投資回報計畫進行工廠設置、物流配置與上下游協調。一旦這些投資決策轉移,便不是短時間內可以重新召回的。
筆者認為,關稅戰固然是一種談判籌碼,亦即所謂的「猛藥」。但猛藥的特性在於只能用一次,並需快、狠、準。如果只是透過大幅加徵關稅來展現國力,卻無法迅速換得實質性的讓步與協議,那麼所造成的市場不安與供應鏈斷裂效應,將遠大於其政策所帶來的短期利益。
以汽車產業為例,日本廠商雖然長期在美設廠以規避貿易壁壘,但若進一步被要求提高本地製造比例或面臨更高報關稅率,那麼其成本控制與全球定價策略就會被打亂,導致車價上升、競爭力減弱,最終損害的是美國當地的汽車消費者。
更重要的是,我們不應只看表面上的關稅收入增加。例如,2025年美國政府關稅收入因對等報復關稅增加了數百億美元,但這些看似「賺到」的稅收,實際上可能已經透過物價上升、企業利潤減損,間接反映在整體經濟表現的下滑上。畢竟,提高關稅只是把國際貿易的成本內部化,這個成本最終還是由終端市場負擔。
更進一步的風險在於,全球主要經濟體一旦形成互相加稅、提高壁壘的負向循環,最終將走向貿易碎片化。區域性貿易協議(如RCEP、CPTPP、EU-ASEAN自由貿易協定)將取代全球性的自由貿易模式,美國若未能在其中占得一席之地,將逐漸被邊緣化。
因此,關稅策略的設計與執行,不能只著眼於短期的談判籌碼或稅收收益,而是要以長期的供應鏈安全、製造業競爭力,以及國內消費者的利益為核心。倘若政策僅以民粹情緒為出發點,而缺乏對國際供應鏈結構與經濟連動效應的理解,那麼所謂的關稅勝利,很可能只是表面繁榮,實際卻是對內傷害。
總結而言,對等關稅政策若使用不當,不僅會影響日本企業的對美出口,也將傷害美國本身的市場穩定與全球供應鏈地位。未來是否能在保護本土產業與維持開放貿易之間取得平衡,將是川普或任何下一任美國總統必須慎重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