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先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你現在努力工作、學習投資、關注理財資訊,是因為你真的想要「變有錢」嗎?還是,其實你只是希望能擁有更多選擇?
一、錢不是目的,是讓你有選擇的工具不論你身處美國、台灣、香港或其他地方,從小我們都被教導要努力賺錢、儲蓄,彷彿只要有錢,人生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但你會發現,很多收入不錯的人,依然壓力大、焦慮、不快樂。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選擇權」。
他無法決定是否加班、是否轉職,甚至連請假都會顧慮重重。這樣的人生,即使收入可觀,也可能陷入長期的不安與無力。
所以,我們應該先釐清:理財的目標,從來不只是累積金額,而是建立「選擇的能力」。
二、2025年起,每個人都該具備的五個財務底線(以美國市場為基礎設計,但原則普遍適用)
✅ 1. 投資要理解,不依賴「喊單」
在美國,投資選項眾多,從ETF到股票、IRA帳戶到ROTH計畫,工具越來越方便。但無論在什麼國家,問題都一樣:你真的知道你在買什麼嗎?
你是否清楚這支股票的產業、基本面、風險在哪?還是只是因為某個KOL或AI模型說「會漲」你就跟進?
別讓自己成為資訊時代的跟風者。看不懂的東西,先不要碰。
✅ 2. 預備金不是保守,而是抗風險的「防彈衣」
在美國,健康保險、失業風險、突發性支出(像是車禍、醫療帳單)都可能讓人財務吃緊。在華人地區也同樣,任何突發事件都可能造成財務中斷。
三至六個月的生活費預備金,是每個成年人都應具備的基本防線。
建議放在高利率的活儲帳戶,或像是SGOV這樣的短期國債ETF,雖然不會賺很多,但能在你最需要的時候,守住你的選擇權。
✅ 3. 投資是為了過想要的生活,不是為了比數字
你理財的目標是什麼?退休?買房?孩子的教育?還是早點離開朝九晚五?
理財應該為你的理想生活鋪路,而不是無止盡地堆高數字。
問問自己:我真正想過的生活是什麼樣子?那麼,接下來的財務行動就該朝那個方向前進,而不是追求市場的短期風口。
✅ 4. 傳統理財法則不是錯,但不能一體適用
在美國常見的理財建議──定期定額、退休帳戶配置、股債比──基本上沒問題。但每個人的年齡、風險偏好、收入穩定度都不同,理財配置也該「因人而異」。
在亞洲地區,房價壓力、長輩扶養義務等也會影響財務結構,不適合照搬美國策略,而是應該理解原理,再做在地化調整。
✅ 5. 財務知識是日常技能,不是專業選修課
信用卡詐騙、貸款利率、保險條款、購屋契約──這些都不只是「財務人」才要懂的東西,而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現實生活。
懂一點基本財務,才能避免被收割。這一點,在美國尤其重要,因為金融自由同時意味著高自負責任。在華人社會更不該忽略,因為「不好意思問」常常成了損失的開端。
結語:你要的不是更多錢,而是更多選擇
所以最後,我想再請你思考一次:你現在追求的,是財富本身?還是,只是不想再被別人控制你的生活?
如果你希望能夠自主選擇工作與生活方式,那就從建立自己的財務底線開始。
不靠賭一支飆股,而是透過清楚、穩健、長期的理財策略,讓未來的你,有更多的選擇權。
用聽的也可以(按下去,就可以聽到口語)
如果你喜歡《跟錢好好相處》的內容,歡迎訂閱《老貓愛看書》這個頻道,
也可以分享給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