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宣淇-avatar-img

洪宣淇

3 位追蹤者

洪宣淇

3 位追蹤者
avatar-img
老貓的綠豆芝麻學
1會員
21內容數
🎭 歡迎來到《老貓的綠豆芝麻學》🫘📚 這裡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有日常裡的 綠豆芝麻小事。 但人生的滋味,不就是這些小事 攪一攪、拌一拌,變成香噴噴的生活嗎?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許多投資人更渴望找到能「長大」的資產。 但成長型投資應該怎麼做?該選擇ETF、個股還是房地產? 我們就來解構幾個常見投資迷思,並結合2025年真實市場狀況,找出更實用的投資邏輯。
當下的全球經濟正處於高度不確定的階段。從美國到亞洲,多數國家經歷了升息循環與信貸緊縮的連鎖效應,信貸成本提高,消費與企業投資同步放緩。 對於一般家庭而言,這意味著買房更難、貸款門檻更高,學貸壓力也水漲船高。
固定收益投資,最安全嗎 在利率飆升過後的2025年,許多美國投資人,特別是接近退休年齡的族群,紛紛尋求「安全、穩定」的投資選項。定存(CDs)、國債、Ginnie Mae、甚至年金(Annuity)產品,成為資金避風港。 但你要記得:安全從來不是免費的。它背後常常伴隨報酬限制、流動性受限、抗通膨
在利率高掛與經濟放緩交錯的2025年,很多人追求「高股息」與「安全投資」的資產來避險。無論是REITs(不動產投資信託)、定存CD、債券或政府保本工具,都在資金輪動中成為焦點。 但很多人不知道,這些所謂「穩定」、「高息」、「安全」的標的,其實潛藏不少迷思。以下我們來拆解三個常見誤區。
高股息≠好股票、利率高≠亂存錢 在2025年的美國,高利率似乎讓一切看起來很有「息收」的吸引力:高股息個股、5%以上的CD(定存單)、高利活儲賬戶琳瑯滿目。但在這樣的環境下,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單純追求殖利率」,而忽略了資產本質與背後的風險。
以下所提的分析,適用於居住並納稅於美國的個人或家庭。 2025年,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投資年:利率高企,但經濟數據反覆;股市創高,但基本面隱憂重重。在這樣的環境下,許多美國投資人開始重新關注一個長期被忽略的資產:市政債券(Municipal Bonds)。
在當前利率高漲、股市波動劇烈的2025年,許多投資人都在尋找「穩定又有收益」的資產。 市政債券與高股息個股這兩種看似保守穩健的投資標的,常常被視為退休族或風險規避型投資人的首選。 但....這兩者真的如你想像中的安全嗎?
我們是不是都聽過這句話: 「逢低買進、長期持有,你終究會賺回來。」 這句話聽起來很合理,對吧? 但你有沒有發現,有些股票你抱了三年,還是沒漲回來? 甚至越抱越心累,越抱越後悔? 2025年的市場變了。這不是我們爸媽那個「買了就放著」的年代.....
無論在財經新聞、理財書籍,甚至社群媒體上,都充斥著這樣的論調。很多人總是抱持著「等到經濟穩定後再投資」的想法,但你是否知道,這個念頭很可能會讓你錯過最好的機會? 我們從歷史與現況的角度出發,探討為何經濟低迷時反而是大好投資時刻
我想先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你現在努力工作、學習投資、關注理財資訊,是因為你真的想要「變有錢」嗎?還是,其實你只是希望能擁有更多選擇? 錢不是目的,是讓你有選擇的工具 不論你身處美國、台灣、香港或其他地方,從小我們都被教導要努力賺錢、儲蓄,彷彿只要有錢,人生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