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和 2 歲孩子共讀繪本?我的CROWD 實測心得 — 便便亂入全紀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實驗背景與緣由:

2 歲的兒子誠誠是個標準「重度車迷+愛書控」。

每天都指定要我陪他共讀《我會愛護我的寶貝車車》,頻率高到我已經可以閉著眼背完整個故事;連他自己,只要看到某幾張圖,就能自動接出台詞。

問題是,他對這本書實在太專情,每天重播到我覺得自己都快壞掉了,整個人像故障的錄音機😅。於是我靈機一動:乾脆把這本他滾瓜爛熟的故事書,拿來套用 CROWD 提問法做實驗吧!

一來可以讓共讀有點新鮮感,二來我也能順便練練語言治療師的提問技巧,一舉兩得。

接下來,我想看看:2 歲半的正常發展小孩,到底能回答哪些類型的問題?哪些會直接亂講?哪些乾脆放棄?

這樣我以後在臨床教學設計教案時,也能更精準地調整提問的類型與難度,不會逼個案(或自己)崩潰。

我花了 2–3 天,在和誠誠共讀的時間裡,實測了 CROWD 提問法。

什麼是CROWD?

先簡單說明一下這五個字母:

  • C – Completion(句子完成)
  • R – Recall(回想提問)
  • O – Open-ended(開放式提問)
  • W – Wh- questions(五個 W 問句)
  • D – Distancing(連結生活)

以下就是我們的實驗結果。我按照題型的難易度重新排序,並用圖示標記誠誠的表現狀態:

  • ✅ 答得好,內容正確
  • 🤔 模糊、半對半錯,或直接進入語言搞笑模式
  • ❌ 完全沒回答或直接跳過
  • 🆘 需要大量提示才答得出

從這裡開始,誠誠的各種經典反應——從認真作答到「便便亂入」、乾脆拒答——通通都會出現,請自行準備好笑點。

實測結果

(測試時的實際年齡為2歲7個月)

1. Completion(句子完成)– 先熱機的接龍遊戲

raw-image

觀察(媽媽視角):

第一次聽到停頓,誠誠以為我斷訊了🤣,完全當機;練幾次後開始懂「接話」的遊戲規則,越答越快(其實是因為這本書他也非常熟悉了)。

專業筆記(給語療師/家長):

  • 填空題比 WH 問句容易,因為大人已經鋪好句式,孩子只要補上最後一塊拼圖。
  • 適合語言初期、容易卡住的小孩,可以建立信心,幫助他們學會「固定句型」。
  • 停頓 1.5–3 秒即可,太久孩子會覺得你壞掉了;不答時,可提示詞尾音或改成問句引導。

Takeaway(在家也能練):

如果你想在家用 CROWD 開始共讀,先從填空題開始。選那種有重複句型的書(例如《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好餓的毛毛蟲》),孩子接一兩個詞,就能快速進入互動。


2. Wh- Questions(五個W問句)– Who/What 穩如泰山,Why/When 全場崩潰

raw-image

觀察(媽媽視角):

Who 和 What 只要有圖片支援,他幾乎都能答對;Where 偶爾答得模糊;到了 Why,誠誠就乾脆進入「便便創作模式」,專門用來逗我笑。When 完全不想碰,直接抗議式拒答。

專業筆記(給語療師/家長):

  • Who/What 是 2 歲多的舒適圈,尤其圖片明顯時最容易成功。
  • Where 要看具體線索(能指地方的圖就好回答,抽象就卡住)。
  • Why 多數孩子要到 3 歲後 才能說出有意義的原因,2 歲半大多亂講或幽默閃避。
  • When 通常最晚,約 4 歲才開始能回答,沒有明確時間標記時更是無解。

Takeaway(在家也能練):

想讓 2–3 歲的孩子參與,先以 Who/What 為主,Where 視情況加入Why/When 不必勉強,可以改成選項題或直接跳過,保持孩子參與感。


3. Recall(回想提問)– 單一物品還行,多事件就直接便便救場

raw-image

觀察(媽媽視角):

只要答案是單一物品或人物,他都能好好說出來。但一旦問題需要記起一連串東西或串聯事件,他立刻跳進「便便劇本」。沒有圖片支援時,幾乎全滅;要是給他看圖,就又變成在回答 WH 問句,而不是做真正的回想了。

專業筆記(給語療師/家長):

  • 2 歲半時,真正的「聽覺回想」幾乎只限單一名詞或角色;多事件、清單、因果全部超出負荷。
  • 圖片是安全網:沒有視覺支撐,他的聽覺記憶鏈條幾乎馬上斷掉,這在這年紀很正常。
  • 這年紀的回想題,重點不在測他能背多少,而是訓練他在聽故事時能意識到「我等等要開口」——讓他慢慢從「被動聽」變成「主動聽」。

Takeaway(在家或教學中怎麼做):

  • 先從馬上回想+圖片支援開始,例如剛講完一句就問「誰送了小健車車?」
  • 逐漸挑戰 隔幾頁後才問,最後才嘗試整本結束後的「總結」。
  • 不要一開始就考他背出完整清單或情節,這年紀只會亂答或逃避;循序漸進才有成就感。

4. Open-ended(開放式提問)– 愛媽媽、雞雞嘎嘎大亂鬥現場

raw-image

觀察(媽媽視角):

開放題一出,誠誠立刻進入「隨便講一個我覺得有趣的東西」模式。有時候他乾脆用「雞雞嘎嘎」這類聲音亂入,只是想看我會不會笑。沒有選項或提示,他基本上就是一場即興脫口秀。

專業筆記(給語療師/家長):

  • 2 歲半對開放題的主要挑戰是:問題範圍太大,他不知道要從哪開始想,結果直接用幽默或隨機詞填空。
  • 適當的 提示(舉例、給選項、甚至半開放式) 能幫助他集中思考,否則容易失控亂答。
  • 孩子亂答並非純搗蛋,而是語用探索的一部分:他在測試幽默、聲音遊戲,以及大人的反應。

Takeaway(在家或教學中怎麼做):

  • 先從 「半開放式」 開始,例如:「下雨時你會在哪裡?是在房間還是車子裡?」
  • 允許幽默😆,但引回主題:可以先笑,再說:「你是想說,他喜歡藍色車車,因為可以一起玩嗎?」
  • 目標不是答案完美,而是讓孩子練習「用自己的想法說出來」,逐步拉長回答。

5. Distancing(連結生活)– 抽象題目卡關,只能靠爺爺車撐場

raw-image

觀察(媽媽視角):

誠誠能回答的,大多是「每天」或「最近」的經驗;一旦話題拉到比較抽象、過去或少發生的情境,他就會隨便丟個答案(爺爺車是萬用解法),甚至不知道自己懂不懂問題。

專業筆記(給語療師/家長):

  • Distancing 是五種問句中挑戰最大的,因為孩子必須把故事裡的情境連結到自己生活,同時還得回想過去或想像不常發生的場景,對 2 歲半來說幾乎等於「雙重考驗」。
  • 大部分孩子只能答出「每天都發生」或「近期剛發生」的事;抽象或久遠的經驗,幾乎都需要大量鷹架(提示、選項、或改得更具體)才能表達。
  • 這種題型更適合 3–4 歲以上,或用非常具體、熟悉的生活情境來改編。

Takeaway(在家或教學中怎麼做):

  • 日常、近期經驗 問起,例如:「誰常跟你一起洗澡?」或「下雨時,你通常在哪裡?」
  • 給明確提示或選項(像「是在爺爺車還是家裡?」)幫助孩子縮小思考範圍。
  • 別急著拉到抽象或遙遠的事件,避免孩子答非所問或乾脆卡住。

實驗小總結:2 歲半 CROWD 問句雷區&亮點

  1. 填空需要熱機:第一次完全傻眼,以為我當機;練過幾次後,變成猜歌遊戲一樣有趣。
  2. Who/What 最輕鬆:有圖片支援,幾乎零失誤;Where 要看線索是否明顯。
  3. Why/When 崩潰現場:Why 只會「因為便便」逗我笑;When 則直接拒答「不要!」
  4. Recall、Open-ended、Distancing:必須降難度,提供選項或縮小範圍,他才願意回答。
  5. 2 歲半的語言樣貌:多半用單詞或片語回應,完整句子少;難題時亂答或講便便,不是搗蛋,而是語用幽默與探索的一部分。

CROWD 實驗後,烏莉給自己的提醒與筆記

  1. 填空與問句的差異: 很多人共讀時直接跳過 Completion,改問 WH 問句。其實填空能提供**「可預測、可模仿」的語言環境**,像唱歌接龍,孩子只需補一詞,能輕鬆學會句式,降低認知負擔。
  2. 填空的停頓時間: 2 歲半的孩子常搞不清要接話,以為大人斷線。停頓 1.5–3 秒 即可,若沒反應,可輕聲提示詞尾音(例如:「每天都一起洗澡、一起……(唸“睡…”)」讓孩子接「睡覺」);或直接改成問句:「小健每天都跟車車一起吃飯、一起……你記得嗎?」
  3. Recall 不是考記憶: 重點是幫助孩子建立 「聽 → 理解 → 從腦中取出資訊 → 說出來」 的流程,訓練專注與語言檢索能力,對之後的敘事與課堂表達都有幫助。
  4. Recall 的提問時機: 可依難度分三層:
    • 馬上回想(最簡單)
    • 隔幾頁後回想(中等)
    • 整本結束後總結(最難) 建議從簡單開始,只問 1–2 個核心重點,避免問得太細節,變成過度考背。
  5. 圖片輔助要靈活: 2 歲多語言尚在發展,圖片能提升信心與參與感;年紀大再測聽覺理解時,可先遮圖,答不出再打開提示。
  6. 孩子亂回答與幽默感: 2 歲多常用「便便」等不雅字測試語用幽默,觀察大人反應。大人不必嚴格糾正,可先順著笑,再輕描淡寫地重述正確答案,或提供選項幫助他回到主題。

最後的小結語

這次用 CROWD 提問法實測,算是把我自己從「壞掉的錄音機」模式中救出來,也順便記錄下 2 歲半小孩真實的語言表現現場:從認真作答、亂答、便便頻道,到乾脆拒答,各種狀態都完整記錄呈現。

對我這個媽媽兼語言治療師來說,這份記錄有兩個好處:

  1. 以後在 臨床教學與家長衛教時,能更精準設計題目,知道什麼是這年齡能挑戰的、什麼該降階或改成選項。
  2. 我自己共讀時,也能換掉「念書機器人」的角色,讓對話自然一點,孩子也比較願意參與。

當然,誠誠的「便便創作」我大多數時候都順著笑了,因為 2 歲多的小孩,幽默感本來就是他們語言學習的一部分

只要在適當時機拉回主題,這些搞笑都能變成共讀裡的調味料,而不是干擾。

下一次,也許我會挑另一個誠誠熟到不行的繪本,繼續做 CROWD 實驗,看他 2 歲半到 3 歲的語言變化會有什麼不同——希望到時候,他的便便台詞可以少一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語言治療師烏莉的筆記本
0會員
6內容數
三寶媽 & 語言治療師。這裡記錄三寶的語言發展與生活觀察,也分享語療知識、教養書筆記與育兒中的各種思考。 孩子是我最好的老師。 他們的語言、行為與情緒,是我每天的教科書。 也是我重新認識自己、磨練專業、成為語療媽媽的原動力。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我們找到了一些親子共讀的資源,跟家長們分享: 📍嬰幼兒圖書分齡主題表 https://isp.ncl.edu.tw/infant-tw/xcdoc/cont?xsmsid=0K134600210587592982 📍陪伴孩子成長的共讀圖書 https://isp.ncl.edu
Thumbnail
我們找到了一些親子共讀的資源,跟家長們分享: 📍嬰幼兒圖書分齡主題表 https://isp.ncl.edu.tw/infant-tw/xcdoc/cont?xsmsid=0K134600210587592982 📍陪伴孩子成長的共讀圖書 https://isp.ncl.edu
Thumbnail
Reading Buddy是什麼?閱讀夥伴的設立讓不同年紀的孩子能有機會互相學習、成長。
Thumbnail
Reading Buddy是什麼?閱讀夥伴的設立讓不同年紀的孩子能有機會互相學習、成長。
Thumbnail
此篇共讀圖書介紹了兩本繪本:《爺爺的柺杖》和《你會做什麼呢?》,兩本書都是在共讀的過程中啟發小朋友的想像力,並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物體和事物。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了孩子對書中故事的反應和互動的情況。這樣的共讀活動不僅有助於擴展孩子的視野,也建立了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美好回憶。
Thumbnail
此篇共讀圖書介紹了兩本繪本:《爺爺的柺杖》和《你會做什麼呢?》,兩本書都是在共讀的過程中啟發小朋友的想像力,並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物體和事物。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了孩子對書中故事的反應和互動的情況。這樣的共讀活動不僅有助於擴展孩子的視野,也建立了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美好回憶。
Thumbnail
孩子能馬上融入情境中,愛不釋手
Thumbnail
孩子能馬上融入情境中,愛不釋手
Thumbnail
這份書單是我在成千上萬書海中挖寶的成果,我把這6年來讀過的好繪本,整理成這份200多本的私房書單,要獻給每一位想要親子共讀的家長們,邀請您一起來挖寶!
Thumbnail
這份書單是我在成千上萬書海中挖寶的成果,我把這6年來讀過的好繪本,整理成這份200多本的私房書單,要獻給每一位想要親子共讀的家長們,邀請您一起來挖寶!
Thumbnail
🔥 文末有兒童節活動資訊及專屬折扣碼🔥 過去我一直沒有為孩子買任何操作書或立體書,原因是擔心孩子年紀太小而不小心毀損書籍,直到近期才在圖書館接觸到許多猶如藝術品的立體書,才驚覺原來紙本書不僅是文字可以豐富我們的人生,在兒童的領域裡,操作書及立體書除了可以增加孩子學習的興趣,更能當作收藏
Thumbnail
🔥 文末有兒童節活動資訊及專屬折扣碼🔥 過去我一直沒有為孩子買任何操作書或立體書,原因是擔心孩子年紀太小而不小心毀損書籍,直到近期才在圖書館接觸到許多猶如藝術品的立體書,才驚覺原來紙本書不僅是文字可以豐富我們的人生,在兒童的領域裡,操作書及立體書除了可以增加孩子學習的興趣,更能當作收藏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幾本適合3歲孩童的圖書,透過一連串的故事情節和互動式的對話設計,讓孩子融入閱讀的行列。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幾本適合3歲孩童的圖書,透過一連串的故事情節和互動式的對話設計,讓孩子融入閱讀的行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