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香港儲蓄保單通常「持有人=受保人」?──你不可忽視的遺產風險與規劃細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香港購買儲蓄型保單(尤其是分紅儲蓄計劃)時,若投保人是成年人,保單申請表中「持有人」與「受保人」的欄位幾乎都會填寫同一個人。這種設定看似理所當然,卻有著非常關鍵的法律與財產傳承考量。


很多人以為這只是行政簡化,其實這背後的設計是為了避免潛在的跨境遺產糾紛與法律風險。本文將帶你釐清其中的原因與影響,幫助你在規劃保單時做出更周全的安排。

✅ 一、保單中的「持有人」與「受保人」是什麼意思?


在壽險或儲蓄型保單中:

持有人(Policy Owner):即保單擁有權人,有權進行保單所有操作(如提領、借貸、轉讓、變更受益人等)。

受保人(Life Insured):是保單保障對象,身故或生存與否決定是否觸發保險理賠。


當兩者為同一人時,這張保單的資產主體與風險承擔者就是同一個自然人。這是大多數成人保單最常見、也最安全的配置方式。

❗ 二、若「持有人 ≠ 受保人」,會出現什麼問題?


有些人在規劃時會把保單受保人設為配偶、父母或子女,而自己則作為持有人。這在一些情境下是有策略意義的(例如兒童保單),但若用在成年人的儲蓄保單上,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一但「持有人先身故」,保單會變成其遺產,將面臨:

✅ 跨境遺產認定問題:

香港保單資產會被視為「遺產資產」,需進入遺產程序。

✅ 無法立即操作保單:

因持有人身故,保單失去操作權,包含提款、轉換、紅利分配等功能會被暫停,直到合法繼承人出示遺囑或法庭遺產授權書(Probate)。

✅ 涉及遺產稅與海外資產申報:

若持有人是內地或其他國籍人士,還可能涉及其原居國的遺產稅、資本稅、或資產審查,甚至影響整體遺產配置與稅務風險。

✅ 處理流程極為繁瑣與冗長:

涉及跨境時,可能需要委託香港律師、出具認證文件、公證授權、翻譯遺囑等,延誤資金調配時間,費用亦不菲。

🛡️ 三、為什麼建議「成年人的儲蓄保單=自持自保」?


正因為上述風險,除非有特別目的(如為小孩建立教育金),否則大多數成人儲蓄計劃都建議「保單持有人=受保人」。這樣做有幾個明確優點:

✅ 簽署與操作權統一,資產運作彈性高

✅ 身故時可直接觸發保單賠付或傳承,不落入遺產程序

✅ 減少跨境遺產查核、凍結與授權的複雜度

✅ 更容易安排受益人制度,完成財富傳承規劃


✍️ 四、若真的需要設定不同人,應如何規劃?


若有必要讓他人當受保人(如子女),建議提前規劃以下配套措施:

1. 預設替代持有人(Contingent Owner)

某些保險公司允許在持有人身故後,自動由指定人承接保單持有權,避免進入遺產程序。

2. 信託架構托管保單

將保單掛名在離岸或家族信託名下,由信託機構持有並管理,可跳過個人遺產程序。

3. 設立清晰遺囑與授權文件

預先於原居地立下有效遺囑,並確保與香港保單設計不矛盾,避免法律衝突。


🧩 補充觀念:其實保單本身具備「延續性」,不需依賴複雜設計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會選擇「持有人 ≠ 受保人」的設計,是出於希望讓保單放得更長久、跨世代傳承。但實際上,這種擔憂在香港保單設計中是多慮的。


香港大多數儲蓄型保單都設計有無限制的持有人/受保人變更權利,也就是說:

投保後可隨時更換受保人或持有人(經公司審批)

不限次數、不受年齡限制,理論上保單可延續至下一代、甚至孫輩

保單效期不會受到初始持有人的壽命限制


因此,與其一開始就讓保單「持有人 ≠ 受保人」,反而不如設計為「自持自保」,日後再根據家庭結構變化進行轉換調整,既避免遺產程序風險,又保有彈性傳承空間。

✅ 結語:保單不只是金融商品,更是一份長遠的法律設計

不僅是投資與儲蓄行為,更是一種跨境財產安排與法律關係的建構。

「誰當受保人」其實影響有限,但「誰是保單持有人」卻決定了保單能否自主運作、能否快速傳承、是否會被認定為遺產凍結。

誰擁有保單、誰是被保險人、誰是受益人,這些角色的安排將影響:

資產是否能靈活調配

身故後是否需進入遺產程序

未來保單是否能輕鬆延續給下一代

簡單說明:持有人設定對了,保單流轉就順;持有人設定錯了,資產可能被卡住數年。

M.

M&P 傳承誌主筆

Mind & Purpose in Every Plan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P傳承誌
1會員
60內容數
歡迎來到《MP 傳承誌》 這裡是由 M 主筆的內容計劃,我們記錄每一場關於保險、家族資產與傳承設計的真實對話。 在每一個規劃裡,我們相信:不只是數字,更是「心意與目的」的設計。 Mind & Purpose in Every Plan. ——— Generations by Design
M&P傳承誌的其他內容
2025/07/23
當父母希望協助子女購屋或籌備婚事,常會進行金錢或不動產的贈與。然而,若處理不當,原本作為子女個人財產的贈與,極可能在婚後變成「夫妻共同財產」的一部分,甚至在離婚時須分給配偶一半。這類糾紛在實務中屢見不鮮,因此提早釐清父母贈與與婚姻財產的法律界線,對保護自身權益至關重要。 ⸻ 一、父母贈與子女財產
2025/07/23
當父母希望協助子女購屋或籌備婚事,常會進行金錢或不動產的贈與。然而,若處理不當,原本作為子女個人財產的贈與,極可能在婚後變成「夫妻共同財產」的一部分,甚至在離婚時須分給配偶一半。這類糾紛在實務中屢見不鮮,因此提早釐清父母贈與與婚姻財產的法律界線,對保護自身權益至關重要。 ⸻ 一、父母贈與子女財產
2025/07/23
• 資產的性質不僅與時間(婚前/婚後)有關,更與「資金來源」、「是否混同使用」、「是否有書面證明」密切相關。 • 父母贈與、婚前購置財產、婚後增值與共同使用,都是常見爭議點。 • 透過妥善規劃,如婚前協議、公證、清楚資產管理與紀錄,可有效保護個人權益。
2025/07/23
• 資產的性質不僅與時間(婚前/婚後)有關,更與「資金來源」、「是否混同使用」、「是否有書面證明」密切相關。 • 父母贈與、婚前購置財產、婚後增值與共同使用,都是常見爭議點。 • 透過妥善規劃,如婚前協議、公證、清楚資產管理與紀錄,可有效保護個人權益。
2025/07/23
當你收到一份分紅儲蓄保單建議書,往往會看到令人心動的預期回報率:4%、5%,甚至接近6.5%。然而,這些分紅達得到嗎?過去保險公司真的派發了這麼多紅利給保戶嗎? 答案是:不一定。 這就是為什麼你需要了解「分紅實現率」這個指標,它可以幫助你客觀判斷保單回報是否真的如建議書所承諾。
2025/07/23
當你收到一份分紅儲蓄保單建議書,往往會看到令人心動的預期回報率:4%、5%,甚至接近6.5%。然而,這些分紅達得到嗎?過去保險公司真的派發了這麼多紅利給保戶嗎? 答案是:不一定。 這就是為什麼你需要了解「分紅實現率」這個指標,它可以幫助你客觀判斷保單回報是否真的如建議書所承諾。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