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希望協助子女購屋或籌備婚事,常會進行金錢或不動產的贈與。然而,若處理不當,原本作為子女個人財產的贈與,極可能在婚後變成「夫妻共同財產」的一部分,甚至在離婚時須分給配偶一半。這類糾紛在實務中屢見不鮮,因此提早釐清父母贈與與婚姻財產的法律界線,對保護自身權益至關重要。
⸻
一、父母贈與子女財產應注意哪些事項(以保障是婚前個人財產)首先,若希望父母的贈與能被明確認定為婚前個人財產,完成贈與的時間點是關鍵。一般而言,只要贈與行為在子女完成結婚登記前已完成交付、匯款或產權移轉等手續,就可視為婚前資產。特別是在金錢贈與的情況下,建議父母直接將資金匯入子女個人帳戶,並保留匯款紀錄、轉帳證明等佐證資料,以備未來舉證之需。
其次,建立正式的贈與契約是防止未來爭議的有力工具。儘管法律上口頭贈與可能成立,但實務上若無書面文件,很難證明該財產屬於子女個人所有。建議雙方簽署贈與契約,明確載明贈與人與受贈人身份、贈與目的(如婚前置產)、財產明細(金額、房地產地號等),並特別聲明該筆財產為受贈人個人資產,不屬於夫妻共同財產。如有條件,進一步辦理公證,將更具法律效力。
此外,完成贈與後也要注意財產的管理方式不能產生混同。例如金錢贈與後不應與夫妻共同帳戶混用,也不應挪用於家庭日常開銷;若是購屋用途,也應登記為子女單獨所有,且於買賣契約中註明資金來自婚前父母贈與。保持財產的獨立性,是維持其「個人財產」法律地位的核心關鍵。
⸻
二、婚後父母贈與子女財產:原則與實務風險
即便在子女已婚後,父母仍可進行財產贈與。依照我國《民法》,婚後父母贈與子女的財產,原則上仍屬子女的個人財產,不屬於夫妻的共同財產或剩餘財產範圍。然而,實務上若沒有清楚的證明文件,或在使用上產生混同,例如夫妻共同管理、還款、裝修等,就可能使該筆財產的歸屬產生爭議。
因此,婚後若父母欲贈與財產給子女,仍應採取與婚前贈與相同的做法。首先要有清楚的書面贈與契約,其中明確載明該筆贈與財產為子女「個人財產」,非屬夫妻共有。其次,受贈財產在實際使用時應與配偶資產分開管理,例如不要共同登記、不要用於夫妻共同支出、不要共同還款,尤其若用於購屋,更應於契約與登記資料中註明為「父母贈與子女個人使用」,並避免將配偶列為共同所有人。
⸻
三、離婚時的財產分配原則:法定財產制與例外情況
依據現行台灣《民法》規定,夫妻在未簽署特殊財產約定的情況下,自動適用「法定財產制」。這種制度下,婚姻期間內各自財產由本人持有並管理,但若婚姻結束(如離婚或一方死亡),雙方需清算「剩餘財產差額」,並由財產較多者補償財產較少者一半的差額。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財產都需列入剩餘財產計算。根據法律,婚前財產、婚姻存續期間取得的繼承財產與父母的贈與,若明確屬於個人所有,並未產生混同,原則上不列入分配。但若這些資產在婚後與配偶共同經營、共同登記、或混入家庭日常使用,則有可能被認定為夫妻共有。
這也正是為何父母贈與、婚前資產的「舉證責任」非常重要。若子女無法提出契約、金流紀錄、不動產資料等文件,法院就可能難以認定該財產是否應排除於剩餘財產範圍外,造成分配損失。
⸻
四、保護婚前與贈與資產的實務做法
要有效保護婚前或父母贈與的資產,應從制度、行為與文件三個層面著手。首先,在結婚前,若雙方願意,可以簽署「財產約定書」,採用「分別財產制」或其他自訂方式,並辦理公證。這能明確約定婚前、婚後所得與財產增值的歸屬,避免日後爭議。
其次,在資產管理上應保持分離。婚前資產如存款、股票、保險等,應獨立帳戶管理,不與婚後收入或配偶資金混用。購置不動產時,若為個人出資,則登記於個人名下最為穩妥。即使是父母出資購屋,也應說明來源,並且在買賣契約或登記資料中註明。
最後,無論是婚前、婚後贈與,或購置資產,都應保留完整紀錄。包括銀行轉帳憑證、贈與契約、不動產登記謄本、買賣合約書、甚至與父母的溝通紀錄,都可能成為未來保障權益的重要證據。越早建立證據鏈,風險越低。
⸻
婚姻是感情結合,也需法律智慧保護資產
現代婚姻不再只是「你儂我儂」的情感關係,而是涉及財產、責任、風險分配的社會契約。無論是父母的愛心出資,還是自己辛苦累積的財富,都應透過正確的法律方式加以保護。與其日後因證據不足、界線模糊而爭執,不如在事前就用心規劃,確保每一筆財產的歸屬清楚無爭。
如果你有正在進行或即將進行的贈與、購屋或婚姻財產規劃,也歡迎進一步諮詢專業律師或索取範本協助,及早保障自己與家人的權益。
M.
M&P 傳承誌主筆
Mind & Purpose in Every 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