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d 升息」、「拜登推動基礎建設」、「日幣貶值」... 這些新聞標題你看懂了嗎?
財經新聞看起來好複雜,但其實都圍繞著幾個核心政策在運作。今天,我們帶你一次搞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讓你秒懂政府和央行到底在幹嘛!
一、財政政策:政府的錢包,怎麼影響你我?
財政政策就像是「家庭理財」。
政府透過增加或減少「財政支出」(例如:基礎建設、發放補助)以及增加或降低「稅收」等方式,來直接影響整個國家的經濟成長。
- 想讓經濟活絡:增加公共建設支出、減稅、發放現金消費券...,讓市場上有更多的錢在流動。
- 想讓經濟降溫:減少支出、增稅,收回市場上過多的資金。
【經典案例】
- 事件:2021年,美國總統拜登推出「基建計畫」,預計投入1.2兆美元翻新全國的基礎建設。這就是標準的「增加財政支出」。
- 效果:預計帶動了超過70萬個就業機會,直接為經濟注入活力。
二、貨幣政策:為什麼 Fed 一出手,全球都緊張?
貨幣政策就像是「經濟的空調」。
當天氣太熱,我們會開冷氣降溫;天氣太冷,就開暖氣讓它暖和起來。中央銀行(例如美國的 Fed、台灣的央行)就是用「利率」這個工具來調控經濟的溫度。
- 景氣太熱(通膨嚴重):央行就會「升息」,提高借錢的成本,讓企業和個人減少投資與消費,為市場降溫。
- 景氣太冷(經濟衰退):央行就會「降息」,降低借錢的成本,鼓勵大家借錢投資和消費,為市場加熱。
【最新案例 & 各國比一比】
- 美國 Fed:2024年為了對抗通膨,採取了激烈的升息手段。
- 日本央行:長期維持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低利率),希望能刺激經濟,但是在2024也開始緩慢朝向升息前進。
- 台灣央行:相較之下,台灣央行的決策風格偏向「溫和平衡派」,升也升不多,降也降不快。
三、匯率政策:為什麼美元獨強,日幣狂貶?
匯率就像是「貨幣的身價」。
身價高,買東西就輕鬆;身價低,賣東西就賺得多。匯率直接影響了進出口的生意,也牽動著你我的荷包。
- 💪 貨幣走強(升值):例如台幣升值,代表你的台幣可以換到更多美金。
- 優點:出國玩、買進口商品(如 iPhone)變便宜了。
- 缺點:台灣的產品對外國人來說變貴了,出口廠商的獲利會被壓縮。
- ⭐ 貨幣走弱(貶值):例如日幣貶值,代表日幣能換到的美金變少了。
- 優點:外國人去日本玩、買日本商品變便宜了,日本出口商大賺錢。
- 缺點:日本人買進口商品變貴了,生活成本上升。
【經典案例】
- 事件:日圓在2024年兌美元匯率創下38年新低!
- 原因:主因是 日本維持低利率,而 美國卻還沒開始降息,導致資金大量流向利息較高的美元,日圓的身價自然就狂貶。
- 結果:
- 在日本買 iPhone,2022年時一度漲了25%。
- 但以出口為主的任天堂,因為海外營收換回日圓後變得更多,反而賺翻了!
結論
下次看到財經新聞時,不妨試著用「家庭理財」、「經濟空調」、「貨幣身價」這三個比喻來思考,想像你是央行這些舉措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你會發現這些看似複雜的經濟學名詞,其實都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