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豁達客觀的態度活在當下—《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這本大熱書記我終於有機會可以翻開它了!!這本從作者枡野俊明本人的履歷開始就閃閃發光(?),本身是寺廟主持、大學教授及庭院設計師,於庭院設計領域享譽國際,近年來積極從事創作與演講。

本書有5個章節共99小節,與其說是小節反而給我更像是偈語(笑)的感覺。每個小節就是只有一頁標題+一頁文字,很適合放IG(到底),雖然文字可以很快的閱讀完,但相對需要花更多時間去內化吸收,很適合一段時間後再拿出來看一下。

行文中給我一種淡然客觀的感覺,或許還有帶點日本的民族調性。也提到了一些當代與科技結合後產生的心靈情緒議題。看的時候一直有種我去廟裡拜拜,然後接著解籤被點醒之類的既視感。個人覺得小節愈往後愈擊中我的心。

下面是一些我看到比較印象深刻的觀點:

他人獨自煩惱時,有時候可能需要的是自己一人的時間

坦白說這點確實是我很容易忽略的,明明也是我自己很常在做的事。很多時候需要的可能不是陪伴跟建議,缺的應該是自身對於過渡期的心理調適,很多事情其實自己都有答案了,只是需要想通而已。我覺得希望得到建議的人,大部分都會選擇開口求助。


對方想說時可以傾聽,追根究底的挖人隱私,就是犯規

身為一個吃瓜的愛好者,很常會在這條線上來回跳躍。有時候其實換個角度想,會覺得對方應該不想要聽到這個問題,但評估後如果沒有太超過還是會因為該死的好奇心,決定開口試探一下,畢竟有問有機會(爛)。

通常對方聽到後會有3個反應:

第一個是回答,如果願意回答可能代表這件事沒什麼或者其實沒有到很嚴重,可以更新你對他的了解。

第二個是不回答改開其他話題,當然如果手癢(?)的話,你可以再次詢問來確認是沒聽到還是你在他心中是個白目的人類。

第三個就是直接點明拒絕,通常這個就沒什麼好問,甚至連旁敲側擊也不推薦。除非你嫌好感度太高。


人類是希望獲得他人正面肯定的生物

這句話不得不說是有他的道理在,能真正不受他人評價音響的人偏少數。而且做了對自己來說很厲害的大事,總是會想跟他人分享,分享的對象大多數都會捧場。在這種狀況下,其實很容易會飄,身而為人應該時常警惕、自省,保持謙虛跟低調的人通常在不知不覺間會走得很遠。


相處在於增加能共享的事物,並非只有提高對彼此的熟悉度

這對於我來說其實算是蠻新的點,但想想也是挺有道理的。可能比起了解,還是創造更能增加新鮮感(?)。除了喜歡跟討厭,還有一個未知待開發的選項,一起擴大舒適圈的夥伴可能會更加讓人有印象。


別輕易將他人定位為「敵人」;當敵人失敗時,會去嘲笑對方的失敗,使自己成為器量狹小的人

作者建議把與立場不同的相處定義為「競爭關係」而非「敵人」,「敵人」一詞帶有的指向性很強烈,容易使人失去客觀的判斷力。容易因對方的成敗,或嫉妒或幸災樂禍,讓自己從而變成器量狹小的人。不要因為別人讓自己成為了差勁的人。


若站在他人立場思考不是出於貼心,而是為了討好,不僅會使得自身卑微,讓自己疲於應付,還不易取得對方的信任

要堅定自己的立場我覺得很困難,因為想要獲得喜愛、不想增加麻煩等等的原因,很常意識到時,自己其實已經快到極限了。被討好的目標可能會評價你是「很假/心思很重的人」,最後成空的結果其實也不在少數。


除了「逝者已矣」,記得「來者可追」

第一次這麼喜歡這句話,大概是金魚腦印象吧!我通常只會對前半句有印象哈哈哈。學會淡然送別過去真的很困難,尤其是過去相對於現在更加曲折精彩就更難了。現在或許可以去想想未來,即將到來的未來或許是最精彩的也說不定,過去無法再變動了,但充滿變動的未來該去期待吧!


狀態最好的時候,代表成功的臨界點要到了,是退場的好時機,也是進入新階段的契機

在現在的環境中已經達到了當初的目標,也找不到新的目標時,或許可以考慮更換環境了。不捨得巔峰但也找不到新的目標,待在原本的環境中是會慢慢下滑的,換環境或許可以得到新的機緣。


不論做什麼事,都要花點心思去染上「屬於自己的色彩」

世事難料,想選擇的不一定選的了,真正選到了也不見得後續就是好。這時候只能盡力的去做,去面對當下所有的事,留給他人印象,或許可以在未來收穫豐盛的果實。


不得不與討厭的對象相處時,提醒自己「不去看、不去聽」,以「又來了」的態度面對,或換話題,或離開位置

人生中的一大修煉出現了,躲不過就真的只能換態度,或者看能不能進階到「自動過濾」了。過濾只留下需要的東西,除了這些全部已讀亂回,左耳進右耳出。或者找一個主要的事集中,讓討厭的人變成「次」。

raw-image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

作者:枡野俊明

出版社:悅知文化

出版年:202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該看書了啦寶拉
2會員
15內容數
該看書了啦寶拉的其他內容
2025/07/23
本書作者將自身在生活上的體悟分成四個部分:自我成長、調整心態、寬容世界及愛與被愛。每一部分有十二則小故事,利用像是童話寓言的方式來講述,書中登場人物皆被類比成動物,每則故事尾端會明確點出要闡述的觀念。 每則故事簡短精鍊,利用空餘時間閱讀不會有負擔。整冊讀下來可以很明確的感受到作者完整的人生觀,不過
Thumbnail
2025/07/23
本書作者將自身在生活上的體悟分成四個部分:自我成長、調整心態、寬容世界及愛與被愛。每一部分有十二則小故事,利用像是童話寓言的方式來講述,書中登場人物皆被類比成動物,每則故事尾端會明確點出要闡述的觀念。 每則故事簡短精鍊,利用空餘時間閱讀不會有負擔。整冊讀下來可以很明確的感受到作者完整的人生觀,不過
Thumbnail
2025/07/16
~は ここ/そこ/あそこです *詢問特定「人、物品或場所所在位置」,可將「は」擺在前來強調主題 *「こちら/そちら/あちら」為ここ/そこ/あそこ的禮貌講法 *「こちら」也可用於禮貌介紹某人,同「この人」、「この方」 どれ與どちら的差異 どれ 三個以上中物品擇一(一堆的概念) どちら
Thumbnail
2025/07/16
~は ここ/そこ/あそこです *詢問特定「人、物品或場所所在位置」,可將「は」擺在前來強調主題 *「こちら/そちら/あちら」為ここ/そこ/あそこ的禮貌講法 *「こちら」也可用於禮貌介紹某人,同「この人」、「この方」 どれ與どちら的差異 どれ 三個以上中物品擇一(一堆的概念) どちら
Thumbnail
2025/07/13
整理從各書上看到的學習方法第一彈!
Thumbnail
2025/07/13
整理從各書上看到的學習方法第一彈!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