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提到中國,大家常會聯想到「謀略深、行事隱忍」,尤其是中共建國以來所運用的「農村包圍城市」、「先易後難」、「離間瓦解」、「裡應外合」等戰略,一直被視為經典的現代地緣政治技巧。而近年來,我們觀察到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外交與經貿策略,竟然在某種程度上與這些中國過去的策略如出一轍。
這是否是一種「反將一軍」?還是川普有意識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本文試圖從三大戰略角度解析川普如何透過「學習中國手法」來達成他的全球經濟布局與對中圍堵計畫,並從更宏觀的層次解釋:為什麼川普偏好經濟戰,而非傳統軍事戰爭。
一、先解決容易的外圍再主攻要角:川普版的「農村包圍城市」
中共戰略借鏡
中共在1940年代進行國共內戰時,採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游擊戰策略,先從地廣人稀、控制力薄弱的鄉村開始建立根據地,逐步削弱國民政府在各地的統治,最後將戰火集中在城市,完成最後一擊。這種戰略的核心精神在於:先從周邊、邊緣地帶突破,慢慢削弱核心防衛,再伺機一舉殲滅主體敵人。
川普的經濟戰版「包圍」
川普對中政策在其任內並非直接一開始就強攻中國,而是透過多邊方式圍堵中國的產業鏈與出口能力。他採取幾個步驟:
- 發動貿易戰,課徵關稅:針對中國的鋼鐵、鋁、科技產品全面課稅,並強制美國企業回流或調整供應鏈。
- 壓制華為、中興等代表性企業:藉由國安理由,排除中國企業進入美國或其盟國的通訊基礎建設市場。
- 聯合其他國家圍堵中國產業出海口:如鼓勵台積電赴美設廠、促使越南成為新生產基地。
這種做法實質上是一種「地緣經濟封鎖」,就是先從中國的經濟生命線下手,讓中國在貿易、科技、產業供應鏈面臨窒息壓力,再逐步推進到更敏感的戰略層面(如南海、台灣議題)。
二、稱兄道弟降低敵意:外交上的「誘敵深入」
親善戰略與誤導心理
川普常給人一種「不按牌理出牌」的風格,他可以前一秒威脅對方「火與怒」,下一秒卻說「我們是好朋友」。但其實這可能是一種計算過的策略:以柔情親善降低對方警戒,讓對手誤判局勢。
這種手法與過去中國「以和為貴、聲東擊西」的傳統外交策略有異曲同工之妙。
舉例分析:
- 與金正恩互稱朋友:川普任內三度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會面,是歷任美國總統首次踏足北韓,但實際上制裁未減,仍保留軍事壓力。
- 自稱與習近平是「很好的朋友」:儘管川普時常批評中國不公平貿易、病毒來源問題,但他公開場合對習近平多次讚美,並強調「我們私人關係很好」。
- 與普丁稱兄道弟:即便美俄在敘利亞、軍事介入、選舉干預等議題劍拔弩張,川普在多場記者會上仍淡化衝突,表示雙方可以合作。
這些「稱兄道弟」的策略,實際目的就是讓對手無法快速預判美國動向,進而陷入混亂與錯估情勢,達到延遲準備或戰略轉移的效果。
三、斷後勤、裡應外合、迫使屈服:經濟制裁替代軍事干預
中共歷史範例:國共內戰的關鍵戰術
1940年代末,國民政府逐漸失去民心與後勤物資,中共透過切斷運輸路線、策動地方勢力背叛,終於瓦解國府政權。這種策略的精髓就在於:「不是正面衝突,而是斷絕對手的支援系統,讓其內部崩潰。」
川普的經濟封鎖版本
川普延續這種「斷後勤」思維,用在全球經濟與能源領域:
- 制裁伊朗與委內瑞拉的石油出口:切斷中共的能源替代來源,迫使其依賴更昂貴的能源市場。
- 打擊中國對外金融投資:透過限制中資企業赴美上市,或凍結中共高官資產,壓縮其國際金融活動空間。
- 阻止中俄合作深化:警告中國若大量進口俄羅斯石油與軍品,可能會面臨美國更嚴厲的經濟制裁。
這些手段的共同點是:不需要動用武力,但卻能造成實質的國家壓力,使中國內部決策者面臨更高層級的妥協壓力。
四、為什麼川普選擇經濟戰而非軍事戰?
商人本性使然
川普一生從商,他的核心價值觀是「利」而非「義」。戰爭成本高、風險大、不可控因素多,而且容易引爆國際道德譴責。相比之下,經濟手段更「合法」、更「乾淨」、更有效果。
他曾明確表示:「戰爭對我沒什麼吸引力,商業才是我的戰場。」
經濟戰爭的五大優勢:
- 不會引發大量死傷,降低民怨與國際壓力
- 可長期施壓,戰線可拉長,有空間談判與變通
- 能透過企業與民間施壓,不動用正規軍力
- 容易獲得盟國支持與協調
- 削弱對手國力與國內穩定性,達到非軍事式瓦解
這些特點都符合川普「低成本高壓力」的政治風格。
五、中國識破了嗎?試圖反制但成效有限
習近平的多邊外交反制策略
面對美國圍堵,中共其實早有應對之道,特別是在習近平主政時期,更大力推動「一帶一路」、拉攏中東、加強與俄羅斯、伊朗、非洲、拉丁美洲的連結,甚至試圖修補與日韓的外交裂痕。
尤其是 2023 年以來,中共積極強調「中東去美元化」、「人民幣石油結算」,甚至在台海、南海議題上多次「演習回應」。
為何失敗?
- 各國還是更在意美國市場:雖然中國市場龐大,但大多數國家仍以美國為最大出口國與資金來源,不敢過度偏袒中國。
- 關稅制裁威力超強:美國對相關產品課徵關稅,讓盟國企業被迫將產能移出中國。
- 供應鏈重組造成全球趨勢:企業自保、政治正確與 ESG 要求,讓許多跨國企業選擇分散風險,不再依賴中國。
最終,中國的外交反制沒有阻止到美國的戰略圍堵,反而陷入自保防守的窘境。
六、結語:川普下一步是否直接對決中國?
從目前種種動作來看,川普似乎正走在「圍而不攻,養而待時」的戰略路線。他不像傳統鷹派共和黨主張立即武裝衝突,而是以經濟戰為主軸,輔以外交戰術與輿論引導,達到對中全面圍堵的效果。
一旦他有朝一日再度當選,且外圍戰場(如中東、北韓、俄烏戰爭)相對穩定後,或許他會集中火力對中國展開更直接、更具威脅性的壓力政策。
下一場中美對決,不見得是軍事衝突,但一定會是史上最激烈的經濟與科技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