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言:為何台灣要大量採購美國天然氣?
近年來,台灣政府和中油公司持續推動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LNG),並與阿拉斯加、卡達、澳洲等地簽署多項大額長約。此舉的關鍵動力不僅是能源多元化、降低成本,更是出於對中國潛在「能源封鎖」風險的戰略防範。
二、具體採購安排與規模
1. 阿拉斯加 LNG:歷史最大訂單
- 2025 年台灣宣布向美國阿拉斯加 LNG 終端簽訂史上最大訂單,規模達 600 萬噸/年,合約期預估在 20 年左右。
- 預計當地 Terminal Factory 在 2030 年正式開始出口,將成為台灣主要 LNG 供應來源之一。
2. 參與 440 億美元跨國天然氣管線建設
- 這條規劃長達 約 1,300 公里 的亞洲天然氣管線,將由阿拉斯加經北極圈附近延伸至東亞。
- 台灣中油於 2025 年 3 月簽署投資意向書,計畫與美國企業合作。
3. 原 LNG 來源與進口占比
- 台灣目前每年進口約 2,100 萬噸 LNG。
- 來源國占比為:澳洲 38%、卡達 25%、美國目前只約 10%。
- 預計因新合約生效,未來美國天然氣進口占比將逐步擴張至三成以上,年金額從當前約 8.3 億美元 提升至 36 億美元。
三、戰略與經濟動機解析
1. 能源安全與地緣風險管理
- 台灣目前高度依賴中東與澳洲供氣,一旦中國透過外交或經濟壓力影響中東供應,能源安全將受威脅。
- 與美國合作、由北美輸入天然氣,可減少卡達、澳洲供應中斷的風險;尤其航程僅約 10 天,遠低於中東的新航程時間,降低供應中斷機率。
- 美國可能為確保重要策略運輸線安全,提供 美軍護航,確保台灣 LNG 運輸不因地緣政治風險中斷。
2. 對中國的戰略牽制
- 若中國能控制或影響中東國家供應 LNG 給台灣或日本,可能成為未來能源封鎖的一部份。
- 台灣採購美國 LNG 正是預防中國靠外交或軍事壓迫來切斷供應;轉向美國等可靠盟友進口,是重要的戰略抵禦手段。
3. 經濟多邊互賴與關稅談判籌碼
- 台灣對美國購買大量 LNG,讓其中油與政府可在美方進行關稅談判或經濟合作時具更強談判籌碼。
- 美方要求韓國與泰國也跟進買美 LNG,是川普「區域聯盟」政策的一部分;若台灣成為首個結盟國,更強化對陸經濟網絡阻隔效果。
4. 市場價格與成本考量
- 阿拉斯加 LNG 合約可能價格高於中東,但整體長期成本穩定,更可為台灣鎖住風險。
- 消費者電價與工業用氣價能因此穩定,有利於產業長期發展與能源總成本控制。
四、實施進程與挑戰
1. 阿拉斯加輸出與工廠進度
- Terminal Factory 預計 2030 年啟動,但工程進度仍有環評與行政審查問題。
- 若延遲,台灣必須另覓增量 LNG。
2. 國內能源轉型與公共支持度
- 台灣現階段仍有火力發電與天然氣結合背景,但公民環保與核能還原政策影響未來用氣需求。
- 政府需具體傳遞能源政策與成本效益,否則可能招來輿論反彈。
五、國際環境比較:美韓日印合作潮與台灣定位
1. 美國呼籲韓國與泰國跟進購買美 LNG
- 正是川普策略一部份,讓美國 LNG 輸出成為經濟與戰略工具。
- 若韓國或泰國跟進,形成土洋供應網絡,將進一步強化美國在亞太供應鏈重構的地位。
2. 台灣作為美國供應鏈後盾節點
- 台灣港口地理優勢與半導體產業地位,使其成為美國在印太的重要伙伴。
- 若能參與阿拉斯加 LNG 與管線計畫,可強化與美國對接的經濟與戰略基礎。
六、供應鏈影響與能源轉型機遇
1. 天然氣產業鏈延伸機會
- 除了購氣,台灣石化、 LNG 接收設施、港口物流也將迎來新的合作契機。
- 中油或私人企業可參與煉製、CNG 推廣等下游增值業務。
2. 再生能源與減碳政策整合
- 若未來配合氫能、風電、太陽能等再生能源,天然氣可成為短中期過渡燃料。
- 政府需同步制定碳定價、能源補助政策,整合與新綠能產業鏈形成協同效益。
七、結論:不只是經濟,更是戰略選擇
台灣採購美國天然氣,背後不只是能源比例調整與價格成本計算,更是一次在全球地緣政治重整過程中作出的位置選擇。若後續工程如期推進、政策方向穩定,未來十年台灣在印太能源安全與供應鏈多元布局上的角色,將更具國家戰略價值。
選擇美國作為主要 LNG 供應國,也意味著長期與美國進行戰略聯盟;若能與韓國、日本、泰國乃至東協形成能源協同,即可實現川普所設想「經濟圍中國」的印太供應鏈框架。綜觀其實,這不僅為台灣帶來能源安全,也提供未來政策彈性、投資安全與國際價值地位提升的新機會。這是一次能源策略與國際政治深度交織、值得長期關注的歷史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