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研究一方土地的過往,尤愛那些歷史洪流洗禮的土地。那是一種樂子,以地名和宗教等介質藉此一窺先民過往、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事,那是一種對話,古與今的對話。
此喜好或源自兒時光景,自小雙親因工作之故,我與妹妹被寄於外祖父母家,由他們兩老負責照料。他們家在廟前巷子裡,每逢神明生辰,誠可謂是一級戰區。鑼鼓震天價響,他會牽著我的手說:「走我們去看熱鬧。」耳濡目染下,我那時便對於各種民俗鄉土文化就有初步的了解與認識。但也因此,我從那時即養成了這種殊異於同年齡層的興趣,我總以為眾人皆愛此活動,我興致勃勃的想同他們分享那天熱鬧上看到的陣頭、神轎,但他們總報以我一臉茫然,似不懂所言為何物。從此,我漸少在人前提起這「興趣」,反於閒暇獨自鑽研,以為樂。
臺灣人文深厚之地,除了我住之臺南府城、鄰近我所學府之艋舺,再者便是鹿港了,自古即素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府城文脈,自幼熟稔;艋舺近年多有走訪與紀錄;惟鹿港一地,鮮有機會接觸之,幼時隨行老街,停留於觀光表象,未及深處。此行再訪,雖受家人與時限約束,仍較前有長足進展
鹿港相較府城,王爺信仰更為普及。府城內信仰百花齊放,幾乎各種神祇之廟宇皆可見得;鹿港地處海邊,如照一般人之想法,定會與媽祖等海神連結,此想法當然不錯,不過在鹿港,我所知之媽祖廟只有三間,天后宮、新祖宮、興安宮,而王爺廟則星羅棋布,王爺廟之密度可謂與府城之廟宇密度幾為無異。此現象在安平也可見一斑,安平之廟神祇極為罕見,多為代天巡狩從天直降,或昔時福建等地王船巡遊而至,或該廟主神邀請他之神祇一同濟世,而他們之聖號多為某某「大帝」或某某「千歲」,如蒼府千歲、周府大帝等罕見王爺千歲信仰神祇,同理可證於中南部沿海地區。
鹿港廟宇亦有一特殊名號稱「閤港」,閤港者,全鹿港之意也,閤港廟即全鹿港共同祭祀之廟宇,形式與府城之大天后宮類同,大天后宮之鎮南天上聖母乃日治時期全府城士紳百姓共同集資所恭塑,為府城公廟。鹿港之閤港或許也有此意思在。鹿港尚有一現象為各廟宇幾乎都有其小法團。府城存有道法二脈,鹿港法脈居多,艋舺則以道壇為主。每見鹿港之廟宇,廟口必有一黑令供奉於廟外,代表該廟主神之兵馬。除了鹿港,澎湖地區小法團亦多。
鹿港廟多,但嬌小,似經海風鹽霧磨礪,身形收束。有些是標準規模二進式,即拜殿和正殿,有些甚至拜殿亦無,只有正殿一間幽隱巷深,午後斜陽斑駁映照紅磚,光影搖曳,似老故事徐徐展開。鹿港老街中古厝民宅多保存完好,迥異府城與艋舺之稀見。多為平房硬山屋頂,木材磚石構築,低矮厚實。難以一見屋內架構,若以得見,亦莫大歡喜。
府城適合吃,艋舺適合快中求慢,鹿港適合漫步,在繁縟人生中在鹿港稍作歇息,應是現代人當下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