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看過上一篇的請先移步 挑選適合自己的眼鏡指南|鏡框
這篇來談~
鏡片
基材上篇有提及過,主流品牌的鏡片之間,差異性不會到很大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鏡片所用的「樹酯基材」其實在全世界只有非常非常少數的供應商在製造、供應給各大品牌。我個人來說還是會比較推薦知名品牌,不太會去用雜牌,原因是只要是多數人聽過的知名品牌,基材大多數都來自於一家日本供應商「三井化工」,這家的基材的品質普遍來說受到較高的認可度和共識度,在比較好的鏡片產品範疇內,幾乎可說是處於壟斷的地位。
鍍膜
除了基材之外,每家品牌都有它自己的鍍膜技術,鍍膜的目的主要是圍繞在耐汙、抗刮、透光率… 等性能去做加強。即使是一般鏡片鍍膜少說也有個20層,但是不同品牌的鍍膜之間缺乏客觀一致的評比標準,就算可以找到參數作為標準,也並不是所有品牌都會公布自家產品的相關數據。基於上述原因,鍍膜其實無法跨品牌比較,只能在同一品牌裡面比較,就比如說某品牌公布了自家不同級產品線的拜耳係數,告訴大家抗刮升級的鏡片有多耐刮,但是其他品牌有可能是不敢公布自家的這項數據,那你到最後就無法比較。
只能說,至少主流大廠的鍍膜都不會太差,無須過多計較。
折射率:與鏡片厚薄度和成像品質之間的關係
折射率與鏡片厚薄度呈現反比的關係,可以看到當鏡片折射率越高,更能減少鏡片厚度,讓鏡片變得更薄,這也是為何商家通常會推薦高度近視的顧客用高折射率的鏡片。

(Source: Wholesale 1.56 Middle Index Finished Single Vision Lenses Manufacturer and Supplier | youli)
但是另一方面,阿貝數(Abbe Number)也是一個考量點。
阿貝數是德國物理學家恩斯特阿貝所發明用來衡量介質的光線色散程度的物理數值,當阿貝數越低的時候色散越嚴重,代表成像的品質越不清晰。而鏡片折射率與阿貝數大致會呈現反比的關係(註:材質會有影響,只是大致走勢),折射率越高的時候,阿貝數越低,當然,這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Source: OptiCampus.com - Continuing Education Course)
從以上可知道,選擇鏡片並不是越薄、越貴就越好。而是應該依照你的度數,在適合的折射率範圍內,在「成像清晰」與「美薄」之間做出權衡取捨。實務上,在台灣99%的商家並不會詳細告訴你這些區別,只會慫恿你要不要選更薄的?因為,越薄的定價就越貴,商家利潤更高,通常不會主動告訴你清晰度會變差,甚至你問可能還會回答說『一般人區分不出來』,嗯,問題是,他怎麼能確定「你」區分不出來呢?
我們先參考下表折射率與各項性能參數的對應關係

以下把近視程度分為輕、中、高度來分別說明考量的重點:
- 輕度近視
300度以內輕度近視鏡片都很薄,因此完全不用考慮厚度影響。一般會推薦的折射率介於1.5~1.6。
參考上表,1.5折射率的阿貝數最高,成像品質壓倒性勝出。由於1.5折射率的鏡片的市場價格最低,其基材和生產成本卻不見得低於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的1.6和1.67,所以1.5折射率的產品利潤很有限,廠商不見得願意做、店家也不見得願意賣,也就比較少見。但是,指標性大品牌由於具有規模經濟,並不會完全放棄生產1.5折射率,因此建議從大品牌裡面挑。
對於輕度近視來說最不建議的是1.56/1.55,這個材質幾乎挑不出任何優點,阿貝值居然還輸給1.6的。要特別注意的是,非常多型號最低從1.56起跳,那建議改選有1.5的其他款或者換個牌子,若真的非要該款不可,倒不如就選1.6。
- 中度近視
300~600度之間的近視,一般商家會推薦的折射率介於1.6~1.67。
只要鏡框按上篇的建議,你選得好,我個人其實比較推薦用1.6折射率,因為對我來說1.6和1.67只有微乎其微的厚薄度差距,但1.6卻比較省錢、清晰度也較高。我雙眼的聯合光度(近視+散光)是525度和475度,我用蔡司1.6折射率的鏡片長這樣,最厚的地方是左眼,靠近樁頭處,只有浮出來一點點:

(註:蔡司鏡片厚度相較他牌會厚一點。一般來說日系鏡片會更薄。由於每個品牌優勢不同,德系品牌會比較重視光學性能,日系品牌更重視美薄度,但一樣強調~差別實屬微乎其微)
我們可以試算一下,假設550度近視、瞳距62的人,用"46口20"的鏡框,1.6和1.67折射率的「最厚處」厚度差距多少?答案是4.1mm和3.6mm,差距只有0.5mm。
下面的計算機連結,可以點進去試算,拿尺來感受一下,有沒有真的差很多?你願意為這個差距多付錢、降低清晰度嗎?也可以順便量一下你所選的鏡框本身的厚度,確認加上鏡片之後,是否鏡片會突出很多?
鏡片厚度計算機 https://www.lensya.com/top/atumi/calculator/thick00.shtml
- 重度近視
800度以上、甚至1000度以上的近視加散光,一般會推薦的折射率介於1.67~1.74之間。
這樣的度數一定要考慮到厚度了,很難比1.67還低,1000度以上的話幾乎只能選1.7以上,故鏡框邊緣的預留厚度相當重要。
再來就是考慮鏡片的重量,除了鏡框配重 以外,可以參考上表 密度 這個數值(我個人認為中低度近視者不用考慮密度,不會重到哪裡去的),舉例來說,相同度數下1.74雖然比較薄,但鏡片實際上會比較重,所以我前面才會說選個好框蠻重要!如此一來,相對在選鏡片的時候,可以爭取到取捨的空間,可以選1.7,鏡片會輕一點、阿貝數也比較高讓清晰度高一點,厚度可隱藏的話就不用一味地選擇1.74了。
以厚度、清晰度和重量等多方面考慮,我個人覺得1.7是較優選,當然這是除了"極重度近視者"以外。
防藍光:假議題?智商稅?
首先,18歲以下的小孩萬萬不可配防藍光,自然界存在全色系的光譜,人眼的成長本來就需要接收全光譜,研究認為小孩接收戶外全光譜的自然光有助於多巴胺分泌,從而防治近視(Research Progress of Outdoor Light and Exercis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yopia)。濾掉藍光,不代表其他的顏色不會改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物體顏色幾乎沒有完全純色,而是混合色。當一定波段的藍光被濾掉,幾乎所有物品的色準都會被影響,長期對孩子的色覺發展將產生莫大傷害,甚至演變成色弱。
在還沒有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發明以前,甚至,我小時候連PC電腦都還不普及,就有9成以上的小孩子都已經得到近視了。因此近視與電子螢幕無關,而是由於『長時間+近距離的用眼』的作用結果,90年代的小孩已經很卷課業了,即使不卷課業的小孩子也整天看漫畫,高強度長時間看近的結果,大腦以為你所需要的視野範圍就是那麼近,讓你看近清楚,自然而然眼軸拉長就近視了。所以說,以前有個實驗是把小雞關在小房間,視野範圍很小,結果發現只要20天關禁閉,小雞就會近視。
一、防藍光的波段範圍存在巨大疑義
藍光的波長範圍定義380~500奈米(nm)之間,其中能分為有益和有害藍光,有益藍光波長455nm~500nm之間,有益於調整晝夜節律,對於人類的記憶、情緒和睡眠有幫助;而根據國際照明委員會(CIE)和眼科研究,被列為「高能短波藍光」(HEV, High-Energy Visible Light)的範圍,則落在415~455 nm的範圍。
「高能短波藍光」當中,435~440 nm 又是能量穿透力最強、最有害的峰值區域,這個區域範圍內的波段光線易直接穿透角膜和晶狀體,直達視網膜色素上皮層(RPE),引發氧化應激反應,長期積累可能增加黃斑病變風險。
但是,截至目前為止,市面上的所有品牌,包括所有的大品牌,過濾的藍光波段主要都在415nm以下,也就是380~415nm之間的波段,無一例外。而真正最有害的藍光波段435~440 nm,被過濾掉的比率其實只有10%~30%。
你不需要現在就相信我說的,下次你去選購防藍光鏡片的時候,可以跟老闆要求看看鏡片介紹的文宣,比較負責任的品牌通常會有一張圖表,呈現防禦波段範圍的變化,那你仔細看就會發現415nm以上波段防禦力的線圖呈現斷崖式的走勢。但是有些店家會開始騙你,說380~415nm這段波長最短能量最大,才是對眼睛最有害的。
其實,能夠過濾更高比例有害波段的鏡片,並不是發明不出來,而是因為它的顏色會黃到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接受,也就失去了商業化的價值。
必須要說,正規大品牌的防藍光鏡片其實也並非完全的廢物,對於黃斑部已經有損傷病變的患者而言,哪怕只要能防一丁半點的有害藍光,都是控制或延緩眼病繼續惡化的一種手段,所以這樣的商品存在,對於黃斑部眼疾的患者而言肯定是一大福音。
只是對一般人來說,只要你的黃斑部沒有病變問題,都很健康,那你就不需要使用,原因是為了做到防藍光,必須犧牲某些一般鏡片的優良特性:
首先是透光率。
藍光畢竟是屬於可見光,防藍光鏡片在物理性質上注定了它的透光率要比一般的鏡片來得差,一般介於88%~92%之間(視技術種類而定,可能稍微高於或低於此範圍),與正常知名品牌鏡片>99%有相當大的差距,這是沒辦法改變的物理現實,所以你將會犧牲一定程度視物的清晰度,如果調節視功能動用較多,那麼反而會更容易感到視疲勞。
換句話說,你並不需要為了一個你還沒得到的眼睛疾病,就開始犧牲你現在應得的視覺品質,那有如你明明沒有細菌感染,還疑神疑鬼的天天吃抗生素一樣。
第二,防藍光會犧牲基材耐用度,也就是說比較容易發黃。當然本來一開始就會有點底色,只是鏡片老化變黃的速度還會比一般的鏡片還要快。
二、防藍光推銷話術破解
商家的推銷話術目前最常見的是:「我們家現在的防藍光鏡片技術已經做到幾乎沒什麼底色」,嗯,是的,因為真正該防的有害波段,被過濾掉的比率非常低呢:)
還有另外一種更可怕的詐術。商家拿一隻藍光筆去照某塊聲稱是國產、實際上就是雜牌的防藍光鏡片,展示給你看,藍光筆發出的藍光幾乎透不過鏡片,實際上是因為這種鏡片的基材品牌非常非常非常差!透光率極低,導致它視覺品質非常糟糕!甚至會過濾掉有益的藍光波段。
各位知道,像是蔡司這類的國際性大品牌的厲害之處之一,在於能把樹脂鏡片的透光率做到達到非常接近玻璃的程度,只有小數點百分比的差距(99.4%~99.7%),所以很多人用了超高透光率的鏡片,會覺得特別淨透、視覺特別舒服、接近裸眼。
眼睛擁有越清晰、越淨透、輕輕鬆鬆就能看得很清楚的視覺品質情況下,才不會眼部肌肉用力緊繃、過度調動調節集合和大腦融像的能力,讓你不容易感到視疲勞。反之,透光率很差的鏡片,你反而會看得更累,況且,如果這種材質真的是那麼厲害的黑科技,怎麼國際大品牌都完全不願意採用,只有你沒聽過的雜牌在做、還那麼便宜?
三、3C產品電子螢幕使用者,真正該防的是什麼?
美國眼科醫學會已經非常清楚的聲明,【目前沒有證據顯示3C產品的電子螢幕藍光會直接傷害眼睛或造成黃斑部損害】。這項聲明已經算非常清楚了,無須再贅述。
但是,可進一步探討電子螢幕的藍光是否真的如大家以為的可怕。
這邊引入一個參照,跟白天自然光來對比,做一個藍光劑量的比較。
戶外光照強度在不同條件下變化很大,從陰天到艷陽天、從清晨到日正當中,亮度範圍從1000~25,000 lux不等(若陽光直射約32,000~100,000 lux),我們可以抓一般平均值10,000~15,000 lux。
而室內光照通常只有100-500 lux。
其中含有的藍光佔比,戶外的自然光中藍光占比約25-30%,而螢幕中的藍光佔比平均大約32.3%(The potential role of UV and blue light from the sun, artificial lighting, and electronic devices in melanogenesis and oxidative stress - ScienceDirect)。
大概計算一下,得出一個結論是,看著『手機螢幕長達40~45個小時』所接收的藍光量,才大約等於在普通天氣進行『戶外活動1個小時』所接收的藍光量。
現代人的生活,與沒有螢幕、每天外出農耕打獵的古人相比,已極大幅度的減少在室外接收自然光的時間,而改為在室內活動為主。即使在室內看螢幕的時間比較長,我們眼睛一整天所接收的藍光量,其實已經遠遠遠遠遠遠低於古人了!
看到這裡,你還覺的螢幕的藍光有那麼可怕嗎?
其實使用電子螢幕,真正需要注意的有兩點:
第一、如同前面所說,長時間近距離用眼讓睫狀肌收縮,才是導致視疲勞和近視的主因,因此每隔一段時間,遠眺放鬆睫狀肌有助於緩解疲勞。
第二、太過專心的注視著螢幕,會讓人忘記眨眼,從而導致乾眼的問題,而乾眼也會讓你感覺眼睛乾澀、不舒服、痠脹或疼痛,因此注意要喝足夠的水,遵守間隔一段時間適度休息,偶爾補充無防腐劑的純人工淚液也是可行的辦法。
總結來說,只有已經患有眼部疾病的患者,會需要配戴防藍光眼鏡。
對於普通人來講,尤其是對於學童來講,反而更應該注意的是『保持良好的用眼習慣』,多注意閱讀和看螢幕的適當距離,不花錢,卻最難辦啊!